锚定民生坐标: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破解群众“急难愁盼”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看似是家长里短的“小事”,实则是关乎民心向背的“大事”。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体现在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待、解决群众难题的具体行动中,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7月14 - 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其中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是贯穿会议精神的核心要义,为城市工作者敲响担当为民的战鼓。会议强调,城市工作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当前我国城镇化步入稳定发展期,城市从增量扩张迈向存量提质,更需聚焦民生。像老旧小区改造,关系居民居住安全与生活品质提升;公共服务均衡化,影响着群众的日常便利。这些看似琐碎的民生“小事”,实则是城市发展的“大事”。党员干部只有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导向,才能让为民服务落到实处。

        解“急难愁盼”,是城市发展的“压舱石”。建设宜居城市,会议提出优化空间结构,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兜牢民生底线。解决群众就业难,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源”。会议虽未详述就业,但强调发展创新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这意味着城市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新能源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吸引大量人才就业,实现经济与民生的良性互动。

      把准“急”的脉搏,以“快”字破局解燃眉。群众的“急”,往往是突发的、紧迫的,容不得半点拖延。无论是社区里突发的停水停电,还是消防通道堵塞,这些“急茬事”考验着服务者的反应速度与责任担当。面对群众的“急”,必须拿出“马上就办”的劲头,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解决,让群众从“焦急等待”变为“安心放心”。   

      破解“难”的梗阻,以“实”字兜底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以及办事流程的“中梗阻”。“办证跑断腿”“材料反复交”“咨询遭冷遇”,这些看似琐碎的“烦心事”,积累起来就会变成群众对服务的“堵心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建设智慧城市,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问题。要探索打造和整合政务服务APP,群众在线反映问题,部门迅速响应处理,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正是对会议精神的生动践行。同时,在审批事项上和为民办事上要多“换位思考”,少些“按章办事”的刻板;多些“主动上门”的服务,少些“坐等上门”的被动。把办事流程压减再压减,把服务触角延伸再延伸,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服务有温度,办事有效率”。

      纾解“愁”的症结,以“韧”字攻坚谋长远。群众的“愁”,往往是长期存在的“老大难”,关乎生活品质与未来期待。老旧小区改造难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需要拿出“钉钉子”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面对群众的“愁”,既要敢于啃“硬骨头”,也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心,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回应“盼”的期待,以“新”字赋能增福祉。群众的“盼”,折射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盼温饱”到“盼品质”,从“盼便利”到“盼幸福”,需求在升级,服务也要跟上。如今,群众期盼的不仅是“有没有”,更是“好不好”;不仅是“能办事”,更是“办得舒心”。回应群众的“盼”,要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方式,用数字化手段让服务更智能,用精细化管理让服务更精准,让群众的期待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为民服务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强化宗旨意识,说到底就是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尖上,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多问问群众“还需要什么”,多想想自己“还能做什么”,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供行动指南。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在优化城市体系、提升城市品质、创新城市治理中,把民生实事办好办实,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让城市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实践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