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个最基本的需要:
亲密:被肯定、被爱、被喜欢、是重要的……
做自己:有选择权、可表达、声音被听到……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融合在每天的家庭互动中,亲子沟通状况决定家庭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实际中,很多家长从不花时间与孩子谈心、询问孩子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和孩子讨论身边发生的事情、和孩子谈论电影或电视节目等。这样的亲子沟通状况显然不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发展需要。
孩子的成长需求是多方面的,绝不是吃饱饭学习、学习完再吃饭、学习完了睡觉。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有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提高孩子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可以让孩子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减少负面情绪,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提高自信,也有利于孩子适应各方面的情况,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
“一次完全没有手机干扰的对话、和孩子一起疯狂傻笑、一次身体接触(拥抱、亲吻等)、放下'教'孩子的念头跟随孩子玩、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爱你,我喜欢和你在一起'”,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建议家长要做到的5个“每天至少一次”。
让孩子做回自己,只有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这意味着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先评判孩子想法的对错好坏,意味着不随意打断或制止孩子,不简单否定孩子的不同意见或消极情绪,意味着和孩子交流时有尊重的姿态,有温暖支持的视线接触,认真地倾听和回复,意味着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朋友的选择,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如果家长充分尊重孩子,孩子也更愿意向家长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能够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和幸福感。家长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有助于促进孩子情感、人格和智力的发展。
爱,不是居高临下的一种恩赐,而是平等、尊重。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需要。
有人认为,人类文明的进化有三个重要标志,第一是发现了人,将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出来,世界焕然一新;第二是发现了女性,将女性从男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世界得以完整;第三是发现了儿童,将儿童从对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一个人只有首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才能在心理上、精神上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拥抱生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在从事自己喜欢和有意义的事情中,实现价值、造福社会,过幸福的人生。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会投射到孩子内心,孩子会慢慢加以认同。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有权利、有能力独立自主地思考、选择、做事,那么孩子也就慢慢认同了这样的看法,并在日积月累中使之成为现实,反之亦然。
人心是相同的,正面的期许激发的往往是人性良善的一面。当我们用负面的眼光看待别人,别人就会用黑暗面对待我们;当我们以信任的眼光看待别人,别人就会用光明面对待我们。人们可以经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许多家长仍存在“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现象。家长需要调整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心需求。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反而是给孩子心理“加压”,应多关注孩子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特长,丰富生活,同时也应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及时给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
父母教育卷入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学业、社会性和认知发展。但父母教育卷入并不是越多越好,低质量的父母教育卷入,不仅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还可能引发很多严重的问题。高质量的父母教育卷入应该是:结构化、自主性支持、关注过程、投入积极情感、父母一致共同卷入、让孩子感知并且愿意接受。(18.10.14《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