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演讲》QAS读书笔记

Q、本书的精华内容。

A1、第一个内容是,为学与做人:知识上有科学的理解,品格上有自律的情操。

梁启超从政坛引退后,开始在全国各地高等学府发表演讲,目的是拯救意志薄弱的“新新青年”,并借此拯救道德败坏的中国社会。

他向学生们强调15到25岁是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必须在此期间树立正确的致学观,培养高尚的人格,在知识上要有科学的理解,在品格上要有自律的情操。

只有这样,进入社会之后才能坚定意志,一往无前。



A2、第二个内容是,“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与修身之学。

梁启超一生奉行儒家传统的修身之学,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更是他在演讲中所大力提倡的。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知识和实践要统一,知识是为实践服务的。“致良知”则要求大家“服从良心的第一个命令”,如此这般,才能真正做到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宝藏,我们华夏子孙应该引以为傲,珍惜传承。

梁启超一生奉行儒家传统的修身之学,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更是他在演讲中所大力提倡的。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知识和实践要统一,知识是为实践服务的。“致良知”则要求大家“服从良心的第一个命令”,如此这般,才能真正做到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宝藏,我们华夏子孙应该引以为傲,珍惜传承。



A3、第三个内容是,孔子的“知不可而为”与老子的“为而不有”主义,“轻物质,重精神”的趣味主义。

梁启超生平最讲究趣味主义,在多次演讲中都阐述了这个人生观。

“趣味主义”的重要原则是超越成败,超越功利,“知不可而为”且“为而不有”,将无聊的关于利弊的计较一扫而空。

“趣味主义”还强调减少物质追求,看重精神生活,如此便能除去许多惑、忧和惧,将精神安定住。

物质追求只能收获一瞬间的幸福感,精神追求却能维持一辈子。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不应该向外界寻找,更应该向内寻求。

正如王阳明所说的:“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追求极简的生活,打开人生的格局,全心贯注实现生命的意义。


S、《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演讲》,作者梁启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