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观-子观-观点体系,体系四大特性指导建设方向,观点的四大特性指导信息建设和信息识别。世界观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存在,只不过是隐式、被动的、模糊的;转变为显式的、主动的、清晰的,更有利于人生的发展。
1. 观点是世界观中的最小粒度
人对一个“存在”的感知和思考,最开始是一条一条的信息,然后思考会把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信息点,就形成了一个“观点”。单独的一条一条信息,如果没有形成联系紧密、互相依存的信息集合,也就是观点,是很容易混乱、忘记的——所以学习的时候,归类、融会贯通是最好的记忆方式:对某些信息归类融合后形成的观点,会有清晰的、持续性的记忆。
即使对同一个“存在”,各人所形成的观点都是不同的。观点带有很强的主观特性。
当一个观点,被很多人认可、相信时,就会成为“事实”。这个事实,不是我们日常说的“我说的是事实”的事实。“我说的是事实”实际上表述的是:我知道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形成的是生活事实,不是“事实与观点”中的事实。这两个名称,哪个借用了哪个,也分不清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就不是一回事。以后的文章中,涉及到“事实”一定是指“事实与观点”中的事实,涉及到生活事实一定会写明“生活事实”。
举例:太阳带着很多行星在银河系中一路狂奔。我无法对这个观点证伪,我也无法对这个观点证真,但是已经有很多人认可了这个观点啊!那我也就认可吧:毕竟从我的知识体系角度出发,我认为可信度很高啊!这样,这个观点对我来说,就是个事实,就是个客观观点了。
观点是主观的,成长为事实后就具有了相对客观性。万有引力定律完全是实验和推论出来的,不是严密逻辑证明出来的,但也成为了事实,具有相对客观性。
另一方面,人在学习如接受通用教育的时候,是缺省认为“教材”就是事实。当学习开始的时候,学到的知识就变成了自己的观点,学生就需要努力地让自己的观点向事实去靠近——要不然考试过不了。
每个人,认知的过程中,还会形成自己的、更加独特的观点,这是多样性决定的——以后会有另一篇文章介绍本质的多样性和人的多样性;而导致多样性的因素有很多,如环境、天性等;这其中,选择性偏差的作用最大。
观点,被定义为“最小”粒度,是由它的很多特性决定的。至少,我们知道,零散的、独立的单条信息,意义不大还容易忘记,被暂时排除在观点之外了。
2. 观点的特性
明确性:一个完整的观点,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名称,很多情况下还会有明确的范围——如果范围不同,就会自然分化为两个观点了;观点中的内容,一定与名称息息相关。
完备性:观点一旦形成,要么彻底消亡——人会自动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记忆,很久不联系的同学,还记得片段的音容笑貌,但是名字都忘记了!不会消亡的观点,会自然选择信息补充,要么加强,要么完善。加强体现在认可度上,完善体现在观点修正上——第一印象很多时候靠不住的原因就是:信息量很少的时候,观点片面、偏向、不可靠。选择性偏差是把双刃剑:能够加强错误的观点,也能够帮助完善观点,“不以好恶论信息,逻辑思考助判断”。观点的完备性,如果满足“与时俱进、与人俱进、与需俱进”,就是好观点,否则就可能会有麻烦:被认为是幼稚的人,就是在某些表现上不够成熟,因为他的这方面的观点,没有“俱进”,缺失,弱小,完备性差。
自证性:“思考观”中,会着重描写到这一点。简单认知观点,大部分时候,是不需要自证的;复杂的观点,用“事实”来证明即可;创新式、归纳式观点,就必须要完成观点的自证了,否则,该观点对自己的影响力越大,越危险。推测:很多精神类疾病,就是陷入某个自有的、但又没有自证的观点中无法自拔,如果可以沟通还有纠正的可能,否则仅靠自愈太难了。
示例:“我的车”太熟悉了,连车门右下角的轻微划痕都熟悉;“老张的车”也就是耗油量低点,其它不如我的;“车”的新型号越来越多了。这就是三个观点了!关于“车”的型号观点,要么以统计数据为事实,要么就设法自证,否则不小心就会贻笑大方。
未尽性:比较理智的人,或者比较理智的观点,在观点的不尽之处,也就是观点的边界外,明确写出:可能需要了解的、但是还没有了解的内容有哪些。
观点的特性,在自有观点上会有,同样可以用来判断“他有”观点:任何文章、信息、新闻,就是一个独立观点,用明确性、完备性、自证性、未尽性来进行判断,很容易就识别出来“信息垃圾”。《胡言一派一派胡言》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篇文章,标题是“东市白菜价格”,中途转评“俄乌战争”,最后的结论是“量子牙刷很好用”。这样的文章,不看也罢。“假新闻”的编造痕迹,体现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照片”的不完备性上,越长的越可能是编造:试图用长文字来掩盖不完备性。
文章长,不一定有完备性;文章短,大部分不具有完备性;点观点,就是那种看起来很机灵、一句话妙语式的,哪怕是名家片段,脱离了语境,也是不完备的。
3. 子观就是各种观
一个观点,不管是加强还是完善,始终成长,完备性越来越高。需要高到什么程度?一个观点,当内容数量、内容广度、内容深度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量变引起了质变,就可以分化出来一个新的观点用来容纳更加高级的信息;多个同类型观点,就可以组成一个观点类,可以叫做一个子观,也可以简称“观”。例如:以后要介绍的所有关于“范围”的很多文章,就是“范围观”中的观点。
子观,简称观,就是同类型观点的容器,是一个集合概念。这个集合概念,因为每个人自有的观点数量不同、观点不同、归类方法不同,就会形成千差万别的各种“观”。但是,存在可能是事实级的“观”,从各种书籍、文章中,能收集到各种各样的“观”。如:
道德观、宗教观、政治观、科学观、教育观、生活观、文化观、历史观、自然观、伦理观、艺术观、知识观、哲学观、心理观、健康观、科技观、环境观、经济观、生命观、教育观、时间观、民族观、道德观、幸福观、科研观、商业观、创新观、生态观、未来观,等等。
如果不严格要求层次,可以说,“观”的数量是很多的,而且预计未来还有很多新的“观”出现,如:投资观、自驾旅游观、新能源观、汽车观、冒险观、人物观等等。
这说明: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层次下,存在很多不同的观。
为什么一定要叫“观”呢?“观”就是“我的观点”的集合。人看世界,收获、理解、认可、记忆的观点并不相同,从而形成“我的观点”;即使群体级事实甚至人类级事实,以及通用知识,各人学习、理解记忆后,也会各自不同,还是会形成“我的观点”。观点是主观的,有的靠近事实,有的就是纯粹自己的感悟;靠近事实的观点,容易被接受和传播;个人领悟性观点,如果经得起推敲,逻辑分析后没有违背事实,也会被接受和传播。
主动分析信息,保持头脑清醒,保持世界观清明。
4. 世界观-子观-观点体系
世界观,是最大容器,容纳了所有的子观,并对子观关系进行管理。观点是否清晰的判断,形成清晰度;子观的数量和覆盖面,形成了广阔度;子观之间有关系,关系的是否紧密,形成凝聚度;世界观,有明确的范围,范围内就是已知,范围外就是未知,内外的界限就是边界,观点的未尽性,体现到世界观的未知上。
世界观-子观-观点体系,最终的目的,就是把个人世界观的建设,从隐式转变为显式,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模糊转变为清晰:知道自己知道了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知道自己不可学习什么,很重要。
世界观,已知的四个特性:范围、广阔度、凝聚度、清晰度,各自对人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以后的文章中会专门论述。现在,抛砖引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有:是否存在更简要的模式?四个特性是否必要?还会有哪些重要特性没有考虑到?等等。
整个体系中,观点内容是封闭的,观点数量是开放的;世界观边界是封闭的,子观数量是开放的。封闭,是为了内容的明确和清晰;开放,是为了保持弹性和扩展。这是用到了“开闭原则”,未来要定义在“相对律”中的原则之一。
5. 总结
观点的逐步完善和丰富,可以形成子观,也就是“观”;很多子观的集合,就是世界观,是“我的世界观”,这样就形成了“世界观-子观-观点体系”。世界观体系有四大特性指导建设方向,观点的四大特性指导信息建设和信息识别。
世界观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存在,只不过是隐式、被动的、模糊的;转变为显式的、主动的、清晰的,更有利于人生的发展。
世界观体系的明确建立,有利无害。世界观体系,是人生发展不可或缺的体系。
(作者寄语:专注于世界观研究和学习,内容涉及“做我观、做人观、做事观、做雄观”,助你世界观清明,一路超越。文章全是原创,就是因为求文无门才干脆自己写,禁止盗版,请评请赞。统计数据表明,只有不到1%的人对这类文章感兴趣并有收获,很有意思。请积极参与,并转发给你最好的朋友;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多台可查我观世界观,2023-10-07,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