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听播客时,听到一句话印象挺深刻: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盈的时代,
但每个人都有生存危机。
这不荒谬吗?这不奇怪吗?
的确如此,之前在职场努力工作,只为升职加薪,
而如今的愿望只要不被裁,就阿弥陀佛了。
经济下行,AI来势汹汹、
各样病毒变着花样的挑衅……
诸多不利消息不请自来。
职场里、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愈加“猖狂”
一向执着于追求确定感的我们,
对于种种的变量与不确定,
有的无奈,有的躺平,有的对抗……
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还未到。
确定感,是我们追求的,
但,不确定感总是打乱计划
可无论怎样,我们照单全收
毕竟,生活如此可爱,值得向前冲!
01
困住自己的从来都不是难题
比尔·盖茨曾说过:“做一个乐观主义者并非意味着忽略悲剧和不公。它意味着你热情地寻找那些在各个领域做出进步的人,并帮助扩大那些进步。”
乐观与悲观除了是两种心态,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在行动上,乐观的人积极寻找解法,自我效能感极高;悲观的人则更加佛系,毕竟他们从心态上就已缴械投降。
至于持有这两种心态的结果如何,不敢妄断,但我知道,乐观的人可以探索到更多的可能性。
问题就是那样,不去碰、拖着,都不会自行化解。
很多时候不是问题困住我们,而是我们画地为牢,自我设限。
一个看着挺远的目标,一个觉得挺棘手的问题,不用想三想四,第一步,开始走吧,推开一扇一扇的门。什么目标都不在天上,走,就能到。
Tips: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一目标的能力的信心和信念。这种信念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能力。
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好处:
行为选择方面,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对活动和任务的选择。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会回避有难度的任务,而选择相对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
努力程度和坚持性方面,当遇到困难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并且更有坚持性。他们把困难看作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跨越的障碍。
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
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具有积极的思维方式,他们在面对问题时,会更多地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容易产生消极思维。他们可能会不断怀疑自己的能力,比如在同样的项目面前,他们可能会想“我可能没办法做好这个项目,我没有这个能力”。
在情感反应上,高自我效能感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焦虑,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各种情况,所以情绪相对比较稳定。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容易陷入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中。
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
1.积累成功经验:通过设定小目标并逐步实现来增强信心。
2.模仿与学习:观察他人成功经验并从中学习。
3.积极反馈与支持:获取来自他人的正面反馈和鼓励。
4.情绪调节:通过正念训练等方法改善情绪状态,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总而言之,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
02
凡墙皆是门
任何挡住你的东西,都可以是你创造和行动的舞台。推开大门,找到机会,迎接好消息。所以,凡墙皆是门。
所有的暴躁,都是因为能力不够;
所有的劳苦,都是因为方法不对。
能力不够,努力提升;方法不对,就去找,一个不对,下一个继续,探索、尝试、优化、迭代、精进……
总有一个会对。
很多时候不是问题太难,是自己放弃太早。
只要想完成,总有办法可以完成,或者更接近于完成。
未来难吗?会更难吗?
不知道,不确定,一切尚不可知。
但,唯一确定的还是有的——自己。
自己是唯一掌控的,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好确定的事情,用确定的对冲那些未知与不确定。
都说问题一具体就深刻,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简而言之,问题具象化。
Tips:
问题具象化:是一种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形式来处理的方法。它把模糊、笼统的问题变得清晰明确,就像是把一团迷雾中的事物拿出来,放在阳光下让你能清楚地看到它的细节。
如何将其应用在实际生活之中?
1.明确核心要素:在分析问题时,首先识别出核心要素,并围绕这些要素展开思考,避免被无关细节干扰。
2.逐步分解: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但要确保每个子问题仍然保留其核心特征。
3.持续学习与反思: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和反思已有经验,提升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
4.灵活调整: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方法和策略,以适应问题的变化
03
所行皆所愿
《被讨厌的勇气》里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有些人无法认清 ‘ 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 ’ 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者显示无法跟变”。
怎样?这句话有没有被说中?
这样的你我缺少的是成长性思维。
时间在走,你我在变,我们的行为和现状为什么不能变?不能变得更好呢?
只要哦们不懦弱,向前一小步,再向前一小步,步虽小,总能到。
面对不确定,做我们能做的。
病毒多,就多健身;
AI凶,我们就比它们更凶
“发大愿,迈小步,走远路,磕长头,不停顿,不着急”。——罗振宇
Tips:
成长性思维:是指相信个人的能力、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经验不断提升的。这种思维方式与固定性思维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认为能力和智力是固定不变的,无法通过后天努力改变。
它与自我效能感可以搭配服用。
如何培养个体的成长性思维?
1.接受挑战
主动寻求挑战:挑战可以激发潜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参与新项目或学习新技能,个体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将失败视为学习机会:面对挫折时,反思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将其视为终点。
2. 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
设定具体目标:制定清晰、可实现的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完成。这有助于明确方向并保持动力。
培养好奇心: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3. 反思与总结
定期反思:定期回顾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总结经验教训,并制定改进计划。这有助于个体认识到自身的成长空间。
接受反馈:积极寻求来自他人的建设性反馈,并将其作为改进的契机,而不是个人攻击。
4. 调整心态与应对策略
保持积极心态: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克服障碍。
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关注努力的过程,而非仅仅追求结果。庆祝每一次进步,无论大小。
5. 建立支持系统
与成长型思维的人为伍:与那些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为伴,从他们的经验和观点中学习。
榜样作用:通过观察成功人士如何面对挑战和失败,从中获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