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总不关心葬礼流程,只顾热闹,直到爷爷的葬礼,才了解主家需要操持的事务太多。
现在搞清楚流程了,从主家角度就是请人、办席、各种仪式。细节记录较多,文章有点长
01 ︳壹
请 人
第一时间要准备的就是去派人上街买白布、麻、传统的纸钱。主家先披麻戴孝点香烧纸。
然后通知亲友。小时候见过白底绿封毛笔写的帖子,尤其是路途遥远的亲戚家,送贴人披麻戴孝还得下跪报丧。
现在省了拜帖,都改成电话通知。本村的就主家派长子/至亲代表一一上门报丧。其实弥留之际本村在家之人都是上门来看望,表点心意。在城里或外地上班的年轻人看不看无所谓了。
请风水师,定重要节点。附近十里八乡就那么一两个。风水师的作用很大,问清爷爷的生辰八字及去世时间后,定好后面葬礼的重要节点。比如入殓、入棺、挖穴、入葬、填土等。尤其是入葬那天,时间出来了就好通知亲友及家族成员。后续大家就知道安排时间回来参加葬礼了。
请道士,定仪式。少有请和尚的,农村更习惯请十里八乡的在家道士。一个团队,闲时也是农民,有人请就穿上制服,带上团队和道具,奔赴主家。点香烧纸、架起桌椅板凳开始吹吹打打。除了正式开始和入葬之后,其他时间感觉都是背景音乐的存在。
请厨师,定席面。有多少桌,这是厨师最关心的事情。正餐的餐标本地习俗已是传承多年固定下来,后来走过其他地方,看过抖音刷到同样场面,我们的标准居然是最高最讲究的。当然,也负责这几天主家和在场人员的便餐。
请礼生,写祭文。会找全家人、同村人问清楚生平事迹,尽量不遗漏重要事情,在一一记录之后,再用毛笔正式誊写一份祭文,以便出葬当天早上读三遍。广而告之所有参加葬礼人员。
前龙后方(音译),非本地人应该不知道是什么。这个主要是家族里面出钱出人出力,主家不用操心。是否有高低配不太确定,童年见过宏大场景,现在感觉不够大。出葬前一天中午午饭之前到达,两条龙走前面,花圈若干、肉鱼鸡等祭菜一抬、后面高大的南山旗帜、横方旗帜等若干,家族里面男女老幼齐上阵,送至住家附近宽敞方便停靠的地方。主家必须带人前来下跪接收,鞭炮锣鼓齐鸣,收下东西,迎接成员去灵堂烧纸祭拜。
请纸马工,扎灵堂/别墅。从小到大,好像就是本家那户人家一户专门干这个,似乎也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主家派人带路先去砍竹子,然后单独安排一户邻居家的屋子工作。先把灵堂扎好,挂上一些纸花装饰布置一番。以便亲友到访烧纸点香,道士也是配合来点背景音乐。
然后开始他最重要的工作。剖竹子、捣糨糊、剪纸、扎骨架、蒙纸搭别墅、也有亲友过来付费订花圈。一家人把握着节奏,轻重缓急地提供好一切,从未耽误过仪式举行。
请戏班子或把道士换成洋鼓洋号,那就是看主家自己了,反正是非必要选项。但我还是觉得小时候看戏班子很热闹,爷爷很喜欢看,但我看不懂。洋鼓洋号除了一开始流行那两年之后,反而还是觉得唢呐锣鼓二胡等传统乐器好听。
越长大戏班子越没见了。可能是唱戏的人改行了或者老去了,断了传承。尤其是当地最著名的花鼓戏艺术家去世之后,连他的光碟都很少见了。戏班子的平替就是弄台彩电摆外面,以前放DVD,现在网络好,内容就更丰富了。
高音喇叭一般都是3个功能:放哀乐、放大道士吹拉弹唱声音、广播通知。
02 ︳贰
办 席
大厨,现在在职的是夫妻档。之前的大厨已经满头白发老去,拎不动勺了。列好单子和预算给到主人,主人派人上街采购的同时,开始和主家寻找合适的架土灶大锅的地方。
红砖土砖都行,一般找土砖。
用水的变化。以前光人工挑水都得累死去。很小的时候,看到叔叔帮别人家挑水,从两三里外井里挑担水弯弯绕绕,来到临时埋锅造饭地,倒进准备好的木制大王桶,以便厨师取用。
挑水的人少,就赶不上用水的需求,除了提前把水挑满之外,算着路程,增派人手,借用水桶,务必要保证用水跟上。
我也干过这活,太远挑水太累,在附近邻居家压水井压水,大人挑。连续一两个小时压得真的手痛。至少现在直接将抽水机放到水井,源源不断地抽上来。
用材还好,以前老爸为了烧红砖,提前准备好的劈柴放在旧土楼上。放置年头太久,又干又轻,不耐烧,我看那么干,是不是用水泡一下再烧会烧得久一点?后来还是叔叔上山直接砍了两颗松树,现场劈了扔进灶里烧。
洗锅,洗菜的排水也得先考量好,否则整个大灶附近都会是水和着泥,深厚且地滑,走路十分不便,要是遇到雨雪天气更是雪上加霜。
大席两餐,10道菜,有打包的习俗。
第一餐,出殡前一天中午,基本上都是亲友、同村邻居和前面请的人。关于红白喜事的酒席标准,后续留心之后可以单独出一篇。菜过五味,放鞭炮,礼炮,主家请的当家人致辞。爷爷的葬礼请的当家人是家族里面一个辈分比较高的。
第二餐,入土之后。早上送葬队伍跟着棺材上山,到达目的地之后,在锣鼓声停下,道士说大家可以回了,就各自扶老携幼下山。在略作休息或处理家事,有事的听广播通知,没事的就回到主家休息,没多久就可以吃席了。
03 ︳叁
仪 式
凭记忆记录,暂不确定是否有遗漏,在以后的生活中观察并记录吧。
以下仪式,仅记录在道士在场主持的事情。从死亡到入土,衡阳一般5-7天,常德是3天。小时候有见过可能是超过11天的,夏天尸水都从棺材缝里漏下来了,奇臭无比,那时候才5-6岁,不记得为是为什么,有生之年也仅见过一次这么夸张的。
入殓前,需要净身。知道有这个步骤,但我没赶回来参与,以前在老家的时候也没见过几次。选一处井边或池塘边,有约定成俗的固定地点,净身后穿寿衣。
入棺。早有准备的棺材已摆好,垫好纸钱或草木灰及替代品,爷爷安详地躺在里面。这时候会摆一到两天,让至亲之人瞻仰最后遗容。待亲人齐至后或时辰到,才会准备封棺。
封棺。封棺前可以放一点陪葬品,也算不上是陪葬品,只是为了运送的过程中不晃荡,塞满了一些纸钱或棉絮一类的用来固定。我放了10元钱,希望得到爷爷的保佑。全部妥当完毕后,时辰到了才会盖棺。盖棺钉长铁钉时,家属女眷要哭丧。
然后是敲敲打打直到出殡前一晚。小时候记忆中,大人在这一晚基本上是通宵,我当时好像是去眯了一眼,然后凌晨3-4点起床,赶到灵堂。
道士通宵,礼生已到。
家属就是跪听礼生声嘶力竭,呜呼哀哉地读祭文。深更半夜,全村都能听到喇叭,感概逝者这一生苦难多灾,欣慰这一生对家庭或后代的贡献。在敲敲打打和鞭炮声中,至亲一个个地前来跪拜。
大家听到礼生哭腔祭文,就知道要来灵堂吊孝。有一人或两三人例外,第一遍起就得在,他们是至亲以外的上祭代表,也得跪。
读祭文的过程中,道士敲敲打打配音,该行跪拜或烧纸的仪式时,会提醒上祭之人,礼毕起身,面朝家属,家属由跪服起身答谢。
基本上同村非亲属来参加葬礼的人都要吊孝,所以家属跪谢次数最多。可能是心力憔悴,父亲在整个几小时上祭过程中,跪地打呼噜了。
祭文读毕,厨师已准备好早餐,一般是肉汤米线。大家迅速吃毕,早已安排的16人提前做好一番准备,把灵堂拆了,清空供桌,装好龙杆,等候起灵通知。
不知为何要先挪到马路上方便打坐的地方停一下,然后重新拆装抬柩工具。这套工具是放在家族某个人家里专门看管的,十分重要。
两个叔叔,一人挑箩筐装鞭炮,一人摆放路两边。另外两人提前准备火机点火,在整个送葬队伍抬棺所行之路,鞭炮一路炸响。
鸣锣开道,长子长孙捧遗照在前,棺材在后,孝子贤孙一路跟随,锣鼓、鞭炮、礼炮齐鸣,女家眷哭灵 。队伍后面再跟着来参加葬礼的亲友,跟着拉出长长的送葬队伍。
上山之后,放好,队伍陆续也将花圈等放在附近就下山。当家主家人招呼大家可以下山,根据需要填土之人留下,一番准备之后,只等时间一到入土为安。孝子贤孙回去之后,再作揖。
午饭之后,各自散场。
纸屋别墅焚烧场地要准备好,易燃材火,几根长竹竿。在道士的带领下,一番仪式和说唱后,将纸屋放好,周围堆上易燃柴禾。
提前拿好竹竿,在焚烧过程中协助纸屋的竹子框架顺利烧完。白布和麻也就顺道扔进去烧了。
最后,道士敲打,仪式结束。
至于五七之后的仪式,我只参加过爷爷的。村里其他老人的五七没参与过。印象中是一番仪式后,再说一番祝福类的话,让主家及孝子贤孙掏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