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我想你
大学时期,因为张嘉佳作品的一个笑梗“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然后让我留在你身边好不好?”而对他这两个作品印象深刻。
一直说去看看他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直到它上映了我都没去看原著,很多事情总是被拖延症耽误。
其实,挺意外的。
电影是从广播出发,那是一代人的回忆和陪伴吧。
每天六点、八点、十点、十二点……广播总是强调它的准时。伴随着清脆入耳的主播声音,开着收音机能听上一天。
90后对于广播的记忆还是有的。
我的家就在路的旁边,我这一个睡眠浅的人,每天一大早就听见沙沙的广播音经过,因为移动时的信号总是有些不稳定。
我知道,那是隔壁的大爷带着收音机去地里干活去了。
渐渐的,每次都躺在床上听到广播声才觉得到了自己起床的时间。
就这样,一直觉得广播很亲切。
后来上初中的时候,自己也开始听广播节目,喜欢听音乐节目和短信互动节目。
每天准时收听不亚于男生对游戏的痴迷程度。
可是吧,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没有再听过了。
什么时候我开始忙了,时间都挤不出来了。
那句话说的,我要忙着睡觉,忙着看手机。
一点都不夸张,下班得闲的我们就只有睡觉了。
互联网的极速发展,手机网络的不断推陈出新,资讯总是让我们应接不暇。
而传播媒介的转换,让我们逐渐对传统媒介有了一点点的“嫌弃”之情。
如果现在你身边有喜欢听广播的朋友,一定会有人说,你怎么还听广播啊,你真OUT!你怎么连个微博都没有啊!这个公众号你怎么不关注呢?你怎么还用电视追剧啊,傻逼。
如今看看,新媒体的营销传播让我们朋友圈阵地沦陷。而传播的内容呢,大多是某某活动转发点赞送票送吃,惊!又有人……!提醒…….!警告……!再不看就后悔!这样的标题让人惊心注目。偶尔一个心灵鸡汤就算是朋友圈的一股清流。
而在这样的资讯下,无论是自媒体本身还是受众,感觉总是焦躁不安,自媒体人每天寻找热点刷热点感觉每时每刻都在上班,大家好不容易下了班,还得刷刷朋友圈看着时不时更新的资讯,生怕自己错过了哪些大事。下班的心情并没有得到放松呢。呼~
所以说,我们不再像80年代的人们一样听着悠扬轻松的广播节目,每天收看着《新闻联播》又欣喜发现祖国又强壮了一步,午后,一群人在树荫下看着报纸讨论新闻的是与非。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的定义也逐渐变得模糊。每个人都在传播,个体都发挥了极限的作用,似乎每个领域的骨干都是一名优秀的媒体人,而对于没有把关的资讯,任何内容都会向民众抛来,人们会陷入到怎样的情境中?新闻传播的意义又在哪呢?
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本身就让人们变得焦躁烦闷,很多人像是每天拖着日子上班,遇到坎坷时心灵鸡汤会告诉你只有自己往肚子咽,学会承受。而不再像电影里,幺鸡生日的时候打电话给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个电台,“今天是我的生日,可是只有我一个人。”陈末对幺鸡说“你不是一个人过,有我陪你。”
对于电台来说,“有我陪你”像是说谎,因为确是隔着几万万公里,而对于打热线的朋友来说心里得到了莫大的慰籍。
幺鸡三年前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很不自信。三年来听着陈末的电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才能入睡。这一份陪伴是习惯、也是爱。
生活中有太多想要诉说的苦,然而往往在父母和朋友面前,我们努力掩饰,口里说着我没有那么软弱,我过得非常好。而一转身,潸然泪下。
所以我也在寻找那一份陪伴,怕是每天太多的爆点和资讯把我时间消耗尽,做不到内心宁静,去追随那一份简单的陪伴。惘惘然然地度过每一天,只知道我要找,怕是越是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