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前往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一游,其规模之宏大令人赞叹,与曾经去过的麦积山石窟和龙门石窟相比,毫不逊色,且修建难度极大,实乃人类艺术的瑰宝。
云冈石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 16 公里处。它与“印度阿旃陀石窟”和“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列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距今已有约 1500 年历史。
据《史记·奴列传》记载,云冈石窟所在地在古代被称为“武州塞”,乃北部边防要塞。其名最初并非与石窟相关,而是源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在此设立的“云冈堡”,后来人们才将“云冈”作为石窟之名。云冈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东传、中西文化交流密切相连。北魏太武帝灭北凉后,沙门佛事东移平城,后平西域,引发了我国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北魏文成帝在位时,命令昙曜大禅师在武州山开凿造像,云冈石窟作为北魏皇家石窟寺应运而生。
云冈石窟规模约 1 公里,现存主要洞窟 45 个,附属洞窟 209 个,雕刻面积达 18000 余平方米,造像高度从 2 厘米到 17 米不等,佛龛约计 1100 多个,大小造像共有 59000 余尊。这些石窟依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以“昙曜五窟”为代表,其风格具有劲健、浑厚、质朴的特点,窟形模拟椭圆形平面、穹窿顶的草庐形式,主像为三世佛和千佛,形体高大。中期洞窟平面多为方形,具前后室,有的中部立塔柱,后壁有隧道式礼拜道;造像题材更加多样化,大像减少,出现世俗供养人行列,衣纹也逐渐变为简化的阶梯式,且佛像服装换成了褒衣博带式,此时期积极推动了佛教石窟艺术的中国化进程。晚期洞窟以中小窟居多,布局多样的小龛遍布各处,造像清瘦俊美,引领了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瘦骨清像”审美风尚。
漫步在云冈石窟景区,石窟群如蜂窝般密布在山腰间,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其中第一窟到第二十窟属于早期洞窟,像石鼓洞、寒泉洞等都极具代表性。景区还有景观区,包括游客服务中心、灵岩寺、摩崖石刻、石兵美术馆、周总理纪念室、清代戏台、北魏河坝、云冈上堡等,是一个集文化、艺术和历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食货街里的各种地方特色美食和纪念品也让人印象深刻。
看着眼前这些雄伟壮丽的石窟,不禁感叹国人对佛像的崇拜自古以来一直兴盛不衰。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许多佛像不是缺少身子,就是没有头部或手部。讲解员介绍说,这些佛像多是被破坏且流失到了国外,实在可惜,期望将来这些流失的文物都能够回归祖国。
值得欣慰的是,近两年在山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山西的旅游业包括云冈石窟的修复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也正因他们要进行修复工作,所以石窟都是不间断地开放。当然,这也为下次再来留点念想。
参观完云冈石窟,我们这次的短途游也暂时画上了句号,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