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是非常伟大的,他们将自己毕生所学,凝聚成寥寥数言,再将其著书立说,传之于世,以求度化世人,升华灵魂。
看起来很好,听起来也很棒,对不对?问题就存在于此。因为万事万物,要想合理存在,必然有其发生的前置条件,刻舟求剑生搬硬套不行。
比如孙子兵法说“围师必阙,穷寇莫追”,可是毛主席又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两句话都对,又都不对。因为当事人在记录它们的时候必然不能仅仅通过文字就完全客观彻底的复现当时的场景和条件,后世之人只能依照先贤所说之言指导自己实际遇到的实际情况,再加上才疏学浅,不能融会贯通,结果必然碰壁,被现实生活撞的头破血流。
再比如说,大家都坚信“付出一定有回报”,这句话是没什么问题,可是这句话得加一个小补充,就是:“回报的形式,时机和内容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是你想象的那样。”你坚信这句话一定是正确的,所以坚持跑步。在你浅薄的想象中,所谓回报一定是苗条的身材,健康的体魄,魅力四射,回头率爆表,最终气场也更强大,运势也更旺盛,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于是坚持不懈的一天一天跑,最后幻想中的美好未来一点没实现,结果却跑坏了自己的膝盖。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回报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没有科学的指引和完善的方案,回报就不可能是完美的身材,他只能是关节炎。所以一定要明白什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什么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脑补。
这也就是哲学家们不太厚道的一面。这么说其实也不准确,单纯说他们不厚道也是冤枉了他们,第一是现实情况确实不允许,第二是我们在认知和学习他们言论的时候也存在很多的偏差误解。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必须聚焦于那一点,再往前多想一步就是无谓的脑补,脑补的场景没法实现就会引起巨大的落差,人都没办法接受太大的落差,于是不可避免的会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认,进而不可避免的产生内耗和内卷。
和整个宇宙相比,人的一生如蜉蝣一般非常短暂,这么短暂的人生还要在内耗中度过,这可就太亏了。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我消极,说我太丧,甚至宣传负能量,那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坚持吗?这就引出了第二个话题,大多数人其实一生就根本没怎么动过脑子的问题。这个观点也是我屡屡被人误以为是愤青的主要原因。
大家所信奉的金科玉律往往是别人告诉你的。比如老人这么说,老师这么说,朋友这么说,同事这么说,他就是很少说“我自己这么说”。
我经常就说,人一定要积极,一定要热爱生活,但是千万不要认为你热爱了生活生活就必须得热爱你。这跟青春期懵懂的热血少年的初恋是一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犯得一个错误就是太热爱生活了。中国人历来讲究中庸,往往我们都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充满热情的中二时期把生活爱的如胶似漆,激情褪去的贤者时间又把生活恨的咬牙切齿。这两者都不可取。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世界上存在过的人如恒河沙数,最终能在史书上留下印记的如沧海一粟。但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存在意义绝不是只有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一个途径。
两千多年以前,有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他的工作特别无聊,特别乏味,祖宗数代都以记录身边发生的日常事件为生,其实就是个记录员。
这样的岗位现在满大街都是,没什么技术含量,没什么存在价值,甚至在大搞基层减负的今天,这个工种是要被批判的,形式主义,官僚作风,太浪费生命了。
可是现在,他的名字却随着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而被两千年以后得后辈广为传送,他姓氏不详,名字叫喜。当年他记录的书椟,现在是我国珍贵的国宝,叫《云梦睡虎地秦简》,《秦简》的出土证明我们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完整的律法,科学的制度,璀璨的文明。现在《秦简》被湖北省博物馆收藏,不轻易展示。我去武汉还因没能亲眼目睹而颇为遗憾。
所以人活着,哪怕再平凡,哪怕再短暂,只要你曾经存在过,一定能在这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留下痕迹,一定会有那个证明你价值跟意义的时刻。
就算是过了千年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