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嵩口古镇,有过一位有名的道士—张圣君。张圣君少年悲苦,十八岁拜入闾山派学法,此后开始了悬壶济世,直至45岁羽化升天。
闽台两岸的民众将这位救苦救难的道士奉为神明,不仅在各地建庙,还创作了各种祭神活动。今天介绍的两只“狮子”,就是其中比较有趣的例子。除却祭神外,也已成为民间娱乐项目。
他们都有个萌炸了的名字,一个叫溪湖肥狮,一个叫陈埔纸狮。
溪湖肥狮已有100多年历史。人们在节庆假日或乔迁之时,会邀请舞狮队上门表演,有驱邪保平安,祝福兴隆的寓意。
在第一次观看肥狮表演之前,一直好奇为什么称其为“‘肥’狮”。直到表演老师林正玉和搭档穿上演出服,伴着一众敲锣出场,我们才算真正看到 “肥狮”了。
在印象里,舞狮用的狮头都是立体的,但肥狮是扁平的,圆扁的呆萌大脸上,张着两只圆圆的乌黑大眼,十分逗趣。
一般的舞狮是站着舞,肥狮却是蹲着舞,有时还需要就地打滚,一点都不轻松。林老师负责舞狮头,他的搭档负责舞狮尾,还有一人负责牵狮,另外五人组成锣鼓队,负责伴奏。
舞狮的两人都被裹在狮服里,只能靠听来走位和舞动。就像林老师说的:“我们是一个团队,如果锣鼓打得好,舞狮舞得不好,也不行,这两个是互相配合的,你配合得好,整场下来才算是圆满了。”
整场舞下来,他和搭档们都是一身热汗。“我是最年轻的了,再老一些,恐怕就舞不动了。”
看完肥狮表演,我们又有幸看到了陈埔纸狮。
这是陈姓祖先创作的一个娱乐项目,距今已有300多年,多在春节、元宵期间进行,意在消灾驱邪、祈求吉祥、和顺、丰收。
陈埔纸狮的表演需要舞台和道具,有点像木偶戏。舞狮的人用两只手操控竹竿,将狮子撑起来,全程站在戏台后舞动,并不露脸。出场的主要“人物”有:一只公狮、一只母狮和一位土地公。狮子是土地公的坐骑,因为顽皮而跑出来玩闹,最后被看不下去的土地公给收回家了。
“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谋生了,有的就是我们守在家里面的村干部,所以我们几个召集起来,传承发扬这个传统的文化艺术。”
他们请了60年前参加过比赛的老师傅来教习。学习陈埔纸狮已经成了每一届村干部的必修课。张樟松就是已是陈埔纸狮的第四代传人。
“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把老祖宗有的东西都忘了,所以我们也在努力,努力去创作,把老祖宗的手艺做得更好。”
当然,在现在这信息时代,我们也在用新媒体的力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更多的传统文化被大众所知,我们想把这些故事讲给你听,也希望你能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