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凌晨12点的时候,我第一次这么清晰地意识到,虽然我现在名义上是放假,但实际上,我已经开学很久了,大学,也要过了一半了。
直到正常的假期结束,我都一如既往的没有什么紧迫感,感觉可以慢慢踱步,悠闲地享受自己的大学生活。直到英语六级成绩下发,现实第二次狠狠地打了我的脸,我才幡然醒悟——时光在飞逝,只不过我至身其中,所以不知水流。就像冬天被封在冰面下的鱼,触目所及不过天寒地冻,但等它破冰上来时才会发现,时过境迁,外界早已是一派明媚春光。
于是我对照着我的课表,在A4纸上列出假期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每周的目标,课程间的空隙逐渐被我大大小小的任务填满。我尽力有条理地去执行,也确实收获到了一些小小的欢喜,总有些可爱的事会被完成,然后沉淀在你的生命里。
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计划永远只能是计划。总会有天降的小组作业,也总会有弄不明白的例题,时间栏被无限拖后,更多的任务会被搁置,焦虑像野草一样在心底疯长,而日子却一页页地往后翻,缓慢,但是坚定。
偶尔的空闲,我难免会开始质疑自己,质疑自己做这些的意义。很多例子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付出不会摧垮一个人,能摧垮一个人的是付出后空空如也的收获。如果做不做这件事的结果没有半分区别,那坚持下去的理由是什么?我为什么还要做这些事,在很大可能达不到我期望的概率下?
后来我想明白了,应该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正反馈环。
这个磨人的小东西由一个输入检测器、一个放大器、某种形式的输出组成。至于它的功能,举个小小的例子:
假设英语考试时,“看不懂英文原文”这个事件被检测器拾取、放大,然后发射出去,接下来你可能会感觉悲伤、沮丧,但这都是暂时性的,没有太大问题。
可如果下一次考试,你还是看不懂,检测器接收到的就是被放大过的信号,你会发现你比上次更要沮丧,而这种信号还会被再次放大。
一旦下下次你又不幸中标了,被强化过几轮的信号,会瞬间给你带来巨大的负面情绪,那个时候,诸如“我是不是太笨了?”,“我是不是永远学不好英语?”这种谬误的念头,就会极其自然的产生。
而这,就是“经常成功者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而时常失败者通常会重复过去的失败”的原因。
那如果想打破已经是负面的正反馈循环,就需要做很多我在前文质疑自己的事,人总待在一个舒适的圈子里不肯走出来,就和煮在温水里的青蛙没什么区别。看起来岁月静好,但实际上却没办法直面风雨。
而现在这些进行的或大或小的计划,其实真的并不一定会拽着我打破这个循环,但是它却能给普通的我一个希望,一个机会,一个台阶,让我也许能摇摇晃晃地站上去,抬起头,看到至少要比现在优秀的自己。而不是待在自己的井里,看着外面的天空,笑笑说真好看啊,然后继续无能为力。
所以,言尽于此,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