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二、釋得名(分二科) 未一、問【問:何因緣故,說名神足?】 前面是解釋四三摩地、八種斷行的成就,現在是說得名,得名為神足的原因。分兩科,第一科是問。「何因緣故,說名」為「神足」呢?什麼理由叫神足呢?這是問,第二科是答;答又分兩科,第一科約世間辨。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約世間辨【答:如有足者,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世間所有殊勝之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 「答:如有足者,能往能還」:像一個人有足,他有足就會有足的作用,就是能往還,到哪裏去,還能夠回來,「能往能還」。「騰躍勇健」:就是特別有力量,能跳起來、能跳高,有足就會有這個好處。現在若有四神足呢,「能得能證世間所有殊勝之法」:能得是能得因、能證是指果說的;能得因、能證果。證什麼果?世間所有殊勝的事情,世間法裏面最殊勝的就是禪定,這是世間法裏面最殊勝的。 「世殊勝法,說名為神」:世間這個殊勝的事情,那就是禪定,世間人得了禪定也有神通,這都叫做神。這個禪定不可思議,所以叫做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這個欲勤心觀這四種法,八斷行這四種法…。現在不說八斷行,只說欲勤心觀,「能到此故」:能到神這裏,能到禪定這裏,所以叫做神足。「世間所有殊勝之法」是果,「世殊勝法,說明為神」,這是約果說的;彼能到此,彼欲勤心觀能令你到果這裏來,那就是因,因能至果。所以合起來名之為神足,「故名神足」。看《披尋記》。《披尋記》九七六頁:《如有足者等者:謂若成就四三摩地、八種斷行,堪能證得轉上、轉勝諸世間定,此約世間說名神足應知。》 「如有足者等者:謂若成就四三摩地、八種斷行,堪能證得轉上、轉勝諸世間定」:就是有能力使令你向上進步,到最殊勝的境界去,那就是世間上的禪定。「此約世間說名神足應知」,這不是約出世間說的。申二、約出世辨【如是若有如是諸法,有三摩地圓滿成辨,彼心如是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出世間法。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彼能證此,故名神足。】 這是第二科,約出世間的禪定功德說的,也可以包括出世間的神通。 「如是若有如是諸法,有三摩地圓滿成辦」:前面說到的這個四神足,若有人成就如是諸法,能夠學習這樣的四神足的法門,最後你成就了三摩地,而三摩地是圓滿地成就的,「圓滿成辦」。「彼心如是」:彼那個修行人的心裏面就是這樣子的「清淨鮮白,無諸瑕穢」:心裏面沒有污穢,就是清淨鮮白的。「清淨鮮白」:就是沒有愛見慢的這些煩惱;有人雖然成就了禪定,他有愛見慢,高慢心很高,有高慢心。現在這裏是說佛教徒成就了禪定的時候,心裏面沒有這些煩惱,沒有我慢,沒有高慢心,沒有愛見慢的這些事情,所以是「清淨鮮白」。「無諸瑕穢」:沒有愛見慢的瑕穢。「離隨煩惱」:遠離惛沈睡眠這些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就是安住正定,就有所堪能;或者安住正見,也有所堪能。得到了禪定、裏邊還有正見的這個人的能力是很強的。「獲得不動」:他能夠有所堪能,就是有這個能力,得到那個不動的聖境,聖人的境界。「能往能還,騰躍勇健」:這是有神通了,可以到十方世界去,還能從十方世界回來,「能往、能還」。「騰躍勇健」:這個騰躍好像有神足通,能在虛空裏來來去去的,他有那種勇猛的力量。 「能得能證出世間法」:他有能力修出世間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能證」:就是得果了,能成就出世間的因果,他有這種堪能性。「由出世法最勝自在」:出世間的聖道,那件事是最殊勝、最自在的,因為沒有煩惱就自在,有煩惱就不自在。「是最勝神」:出世間的聖道,有無漏的戒定慧,是最不可思議的境界。「彼能證此」:這個四神足,欲勤心觀和八斷行,「能證此」:能證此出世間的神,「故名神足」。看《披尋記》。《披尋記》九七六頁:《如是若有如是諸法等者:已證根本三摩地故,名三摩地圓滿成辦。彼心不為三摩地生愛味、慢、見、疑、無明等諸隨煩惱之所染污,是名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住正直見,善思法義,無惑無疑,加行出離,淨信相應,不可引奪,是名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若有如是諸法,堪能證得出世勝法。此約出世說名神足應知。》 「如是若有如是諸法等者:已證根本三摩地故,名三摩地圓滿成辦。」只是說得三摩地,那三摩地還沒圓滿成辨。「彼心不為三摩地生愛味、慢、見、疑、無明等諸隨煩惱之所染污,是名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住正直見」:這個「正直」當個正見講,安住於正見。「善思法義」:他能善巧地思惟佛法的義,佛法的真義。「無惑無疑」:能夠通達無惑、能夠正信無疑。「加行出離」:他能努力地修行,就能從惑業苦裏面跳出來、解脫,他有這個能力。「淨信相應」:他有清淨的信心,與這樣的功德相應。「不可引奪」:這個信心你不可以移轉的。「是名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這解釋這幾句話。「若有如是諸法,堪能證得出世勝法。此約出世說名神足應知」。 這是四神足解釋完了。三個四: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這三個四解釋完了;下面解釋兩個五,五根五力。(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