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如果咨询有问题,一定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而不是知识和技术出了问题。
在国庆节前研修生面试时,李老师就强调了作为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所倡导持有的十大咨询理念,并将之形象地喻为串起珍珠的线。深受触动,并以此写了一篇日记。今天,终于要开讲了。
(1)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2)信则灵;(3)任何事物都包含而离不开它的对立面;(4)症状是强迫性重复的结果;(5)用求助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一定无效;(6)相信时间是个极好的心理医生;(7)追求“正确”前提下的“有效”;(8)人人都有“见果便索因”的心理需求;(9)心理咨询师所“卖”的不是知识和技术而只能是时间;(10)心理咨询只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之一而非唯一。
本次课程老师以在群里和大家讨论的“抛弃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效贫儿”中的“藏”字如何读导入,让大家理解理念的重要性。
“学习要学理念,即思维方式,而不是学知识,知识是死的”。老师一直在强调“活”的理念,如“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相信时间是个极好的心理医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当有人提出问题时,要(1)学会说不知道。(2)要学会把问题抛给对方“你说呢”“你认为/觉得呢”,以引导其主动思考。结合孩子学习过程中问“这个字怎么写”等问题,让大家活学活用,(3)要学会说“我说明白了吗”而不是“你听明白了吗”。
启示:通过上面3条要明白,谁提出问题谁解决问题。咨询师是协助求助者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回答问题的,要识别依赖,让求助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避免被求助者“催眠”,这正是十大理念中的“以求助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肯定无效”。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领导问你问题就不能说“不知道”。
观点:思维问题深层次讲来源于安全感(不太理解)
以中国发展讲解思维方式的作用、意义,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1978年前,国人的思维特点是对立,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改革开放后,实用思维成为主要特点,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国两制,由对立为统一。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等“和谐”思维深入人心,现阶段中国俗世奇人 提出,则是痛定思痛后的觉醒。
启示: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证明,中国人还是中国人,思维方式转变了,无论从外交还是治国理政政策,都转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句话,如果咨询有问题,一定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而不是知识和技术出了问题。同样,要解决问题,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转念之间,改天换地。
进入正文,十大理念的内容:
一、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
(一)首先通过解词来理解这一理念。1.求助者:一个来访者能否成为求助者,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愿意做出改变,且实现付费。
启示:一切问题都表现有关系问题。对于那些对自我认知不够、缺乏改变自己的欲望的来访者,无法有效地实现改变。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来驾驭关系,达到改变关系,即变自己——变关系——变对方。一切皆在掌握之中,因为改变的是自己。通过改变自己就可以实现关系的改变。
2.人。通过宴请座次“主宾”的介绍、给领导或朋友打电话的不同态度让大家理解,平时我们尊重的更多的是人背后的“地位、身份”,咨询师尊重的是"人",这一点需要努力。
3.活生生的。即当下。要注重当下的沟通与交流。避免心不在焉。要实现(身)即来之,(心)则安之。实现身心合一。即要有时间观念。唯有“变”是“不变”的。求助者每次咨询都是全新的。“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二)内涵外延
1.作为人的求助者和作为求助者的人。首先要把求助者作为一个人来看,这是要提倡的,而后才是求助者。,这是专业化职业化向人性化的转变。同理,作为母亲的女人和作为女人的母亲。
作为咨询师,首先要判别来访者是否是求助者,然后通过心理教育把来访者转化为求助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把求助者转化为“人”。
2.要把人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来区别对待。老人、孩子、男人、女人分别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要避免“心理咨询师要无性别、无年龄和无道德”这样空洞的说教。秉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心理咨询师的“一视同仁”是把来访者和求助者都作为“人”来对待,先找相同,由相同进行诊断,然后找不同,进行个性化咨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如“感冒”,这是相同的,而风热还是风寒感冒的治疗用药是不同的。这是中医相对西医来说更为人性化的部分。
启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轨迹,一定是先学相同,即抽象出来的规律,即学习知识,进而走向个性化,即要学以致用,并寻找和拥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
3.要拥有心理学头脑。即发现关系的能力。判断一个来访者能否成为求助者需要同时满足“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愿意做出改变和实现付费”,而要将一个来访者转化成求助者首要的是通过心理教育让其分清主客观,即有心理学头脑,比如,把一支笔放在背后问来访者“笔呢”,根据其回答可以进行判断,此时问的那支笔已经不是刚才来访者看到的那支笔,而是头脑里记忆的笔。
如果通过启发来访者还是无法理解与分清主客观,那么他(她)不太适合做心理咨询,咨询师能做的是用安慰等给予支持,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心理咨询,仅仅是一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