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次国庆回家,翻出了一张小学一年级的旧照片。相片里面的我,依然又黑又瘦又小,丑不拉几。
照片的背景还在旧学堂。白墙青瓦,木梁飞檐。教室门口一簇簇七里香,细碎的绿叶堆里还藏着些许小白花。
后来,学校盖了两层新楼,簇新白瓷砖,黄琉璃瓦盖,气派的不得了。
彼时,我已是四年级。
很快几年后,我上了初中,去了县城的高中,去了更大更宽广的城市读大学。
也很多很多年,没再回去看过我曾经读过的小学。
再后来,等我想去缅怀回忆的时候,听说,学校关闭了,几所学校合并在了一起。附近的学生不得不去更远的地方读书。
因为,已经没有足够的学生开设一个班,一个学校。
我的小学已经不再了,徒留下童年最深重的记忆在心里。
-2-
大概是4号左右,爸爸说村委办公室多了几台电脑。但是大家都不会用,毕竟他们都老了。让我教教他。
我说好。
来到办公室,我才知道。曾经读过书的小学已经改成了村委办公室。
我问爸,这什么时候变成村委办公室了。
他说,有一段时间啦。你都知道的,这学校都荒废好几年了。村里觉得可惜,就把它改成村委办公室。够宽敞明亮,挺好的。
我默默巡视了一圈学校。
曾经校园一角的芙蓉树没了。
那颗芙蓉树,我从冬看到春,看它颜色从朝露时分的浅浅淡淡的粉白到深浅不一的火红,一日而三色变。
从一年级看到六年级,我们一帮学生在树下追逐打闹嬉戏,捡起从树上掉落下的花朵,小心翼翼放在课桌下,就盼它能不要太快枯萎。
那是多么快乐而天真的童年。
上二楼的大门被锁了,只留下一、二、三年级的教室用来做办公室、文化阅览室。
甚至还有老师的办公室被废弃不用堆满课桌等杂物,满面灰尘,荒凉幽暗。
学校走廊上的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已经不再鲜亮,也再没有学生会仰起头看太平洋大洋洲在哪里。
曾经被老师描绘地彩色缤纷的黑板报漆黑一片,幽幽暗暗,凄凄惨惨。
没有学生的学校,毫无人气,荒凉一片。
一个个孩子离开这个地方,永远不会再有新的学生到来。
它被废弃。
学校已经不再是学校。
-3-
越来越多的人去了城镇。
农村,留不住人。
而学校撤销合并在全国各地正在大规模发生。
根据调查,“农村常住人口和学龄人口减少,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规模效益下降,‘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格局开始被‘小学向乡镇靠拢’、‘初中基本在镇和县城。
十年间,我国农村的小学减少了一半,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平均每天消失56所农村小学。
这是国家的政策,也是因为现实不得不执行的方案。
当然也有更多大人们因为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好的资源,把孩子送到城里去学习。
我没觉得不好。
经济发展是大趋势。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不留在农村,这无可厚非。
偶尔就是有点心疼,那些因为学校合并了,不得不去更远学校的孩子。
大部分都是留守孩童。
这些孩子因为学校撤并方案,也衍生出很多问题。比如上学难、辍学率回升;而无法就近上学,导致学生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家庭教育费用增加;低龄寄宿衍生严重心理问题;大量巨型学校、巨型班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教职工承担了过多的养育教育任务,精神压力大等问题。
也不知道以后这些留守孩童以后怎么与那些城镇里生活的孩子竞争。
寒门不是不能出贵子,只是,太难太难。
师资力量的不足,父母关爱管理照顾不到。
缺资源,缺爱。对成长的教育都是很不利。
而城镇教育资源更优越,能教出更好的学生,这是事实。
放养的在乡村长大的,没有父母教导的孩子,要想成为优秀的人才,难度远远大于城镇学生。
叹一口气,默默为他们心疼。
再回转过头看这荒芜空荡的学校,心生酸涩。
我曾经读过学校,就这样消失在时光的长河,历史的进程中。
也许我该为这个现象开心,这毕竟是中国全速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4-
城镇在发展着,然而每次回家,看到处处荒芜的土地,仍是心痛难当。
农村的没落已经是一个不容置喙的事实。
不管是留守孩童还是留守老人,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非一日之功。
事实上,我认为,国家可能根本管不过来。
人太多,需要的金钱数额之巨大,吓都能吓死人。
吁嘘嘘,叹息。
国庆国庆,庆国庆。
庆国盛家旺。
国家整体在强盛,家乡却在衰落。
其中之酸涩,无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