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财富
导读
我们习惯以物质为标准去衡量人的成就,其实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财富,是衡量生命的最高标准。设定目标对于追求人生的终极财富很有意义,设定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能使我们既感受到意义又能享受乐趣,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变得更加幸福。
当我们衡量商业的成就时,我们的标准是钱。我们用钱去估计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在衡量的过程里,所有与金钱无关的部分都不会被考虑进去。当我们衡量商业的成就时,金钱就是终极财富。
人和商业一样,也有利润和亏损。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知名度、声望或是权力。衡量人生的标准应该是幸福,所以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财富。
金钱和声望在幸福面前并没有固定的价值,但为什么它们的魔力如此之大呢?这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它们可以带来幸福。金钱和声望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无法带来任何幸福,没有人会去追求它们,但它们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并不是幸福本身。
金钱与幸福
金钱只是一种实现幸福这个目标的一个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往往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
当社会上普遍认为财富才是人生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犯这类错误。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快乐的体验,它并不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情况下所作的幸福调查中: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这些地区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许多国家的人都越来越富有,但幸福指数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可以令他们的负面情绪稍减,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依然无法使他们快乐时,他们就在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对幸福的指望。
更糟的是,部分人掉进了“习得性无助”的深渊,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认为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解除痛苦的毁灭性方法,比如酗酒或吸毒。
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无法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多少元算出来,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幸福大萧条
就在我们不断累积物质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终极财富却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就像公司可能破产一样,心灵也可能破产。有收入,公司才能维持,但前提是收入必须要高过支出。
在看待自己生命的时候,你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终极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性的抑郁可以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负面情绪持续的时间和强度完全压倒了正面情绪。
情感破产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吸毒、酗酒、以及宗教狂热。其实不难看出吸毒者的逻辑:生活乏味、压力大,而毒品可以帮助他逃避现实。
幸福从来都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须在个人及社会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提升幸福感不仅能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让世界成为一个更和平、更美好的地方。
练习
打造你的幸福地图
在脑海里打造出你觉得理想的一周,当你头脑中的想法越具体、越形象时,就越可能实现。
如果你想要和家人多相处一些时间,比如说每周8个小时,那么就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要少看一点电视,就把你认为适当的长度写下来。这些事情越真实具体越好,因为太过理想的事情,比如每周花20个小时看小说,可能会和你的实际生活冲突,从而难以执行。
是否有一些你能做却没有做,但可以给你带来幸福的事?比如,每周去看一次电影。
如果你的生活确实很忙碌而无法作太大的改变时,那就量力而行。重点是,在你期望的改变上养成习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也会随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注意自己的进展、变化,以及需要再加强的领域。
2 设定幸福的目标
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但在开始探索如何去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前,让我们先看看目标与成功的关系。
目标与成功
整体来说,有目标的人,成功率要比没有的人大。有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明确的目标(即设定了时限和具体的成果)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表现。设定目标就是给自己的一种承诺,而承诺本身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
一个目标,一个明确的承诺,可以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帮助我们找到达到目标的路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信念是一种会自动实现的预言,而当我们下定决心时,我们事实上是信任了自己,信任了自身的能力。我们可以去创造现实,而不是对现实做出被动的反应。
目标与幸福
我们已经解释了目标和成功的关系,而目标和幸福的关系则不是那么地明显。传统的思想告诉我们,幸福就是达到目标。但在多年研究之后,这种想法受到了严重挑战:一个人在实现目标之后会感到满足,无法实现时则容易失望,但这些感觉其实都是很短暂的。
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发现,人类对于未来情绪的预知能力非常有限。我们通常会认为一栋新房子、一部好车、职位晋升或是加薪等就可以使我们幸福,事实上,这些事情只能短暂地影响我们整体的幸福感,我们很快就会回到之前的心态。
难道我们只能选择继续相信自己的幻觉(达到目标时就能使自己幸福),或面对残酷的现实(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幸运的是,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人们的问题在于,无论他们是“虚无主义型”的名人,还是满怀抱负的无名小卒,他们的方向错误了—他们不是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就是只顾目的地、不顾旅程。当正确理解了目标和幸福的关系,我们的目标就可以带来更高的幸福感。
目标很有意义
目标的作用是为了帮助我们解放自我,这样我们才能享受眼前的一切。如果我们只是盲目的踏上了任何旅途,那过程本身肯定不会有什么乐趣。如果我们不知道方向,甚至连自己要去哪里也不知道的话,那人生中每一个分岔路,就会变得非常的矛盾。所以,只有当我们确认目标之后,我们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旅程本身。
上述理论的重点是要有目标,能否实现它则是其次。目标是为了让我们能享受眼前,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
如果想保持幸福感,就必须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成一种结局(相信它可以使我们开心),不如把它看做是意义(相信它可以加强我们旅途中的快乐感受)。当目标被认为是意义时,它才会帮助我们规划旅途中的每一步。正确的目标认知,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
目标是获得幸福的必需品,但它并不是全部。我们一定要明白,除了目标本身必须是有意义的之外,它所带给我们在旅途上的快乐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对目标和幸福的研究中,积极心理学创始人肯农谢尔登写道:“对于追求幸福的人来说,我们的建议是,去追求对包括成长、人际关系和社会有贡献的目标,而不是金钱,美貌和声望等等。对后者的追求,通常是出于必须和压力的心态。”虽然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金钱和声望,可能有的时候还是被迫的。但谢尔登指出,如果我们可以把对目标的重点放在自我和谐上,我们将会更快乐。这方面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通过更好地设定目标来实现人生的快乐和意义,让我们的潜能得以最大化地发挥。
自我和谐的目标
自我和谐的目标,是发自于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或是最感兴趣的事情。这些目标必须是自主选择的,而不是被附加在我们身上的;必须是产生于散发自我光辉的愿望,而不是为了炫耀。这些目标是有因果关系的:追求这些目标,不是因为他人觉得你应该这么做,也不是出于责任感,而是因为它对我们具有深层的意义并且能够带给我们快乐。
财富上的目标通常不是出于自我和谐,而是出于外在因素。大部分追求财富的人,为的是拥有更多的钱去满足自己对金钱和社会地位的虚荣心。
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完全不追求物质和名声上的东西,这样是很不符合现实的。也不是说物质上的东西不重要,食物,住所,教育和其他基本需要当然重要。但是,在基本需要之外,如果是以追求幸福为前提的话,财富和声望则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核心。
虽然自我和谐的目标可以带来很多的好处,但它绝不是容易的。谢尔登曾提到,“选择自我和谐的目标是很难的,需要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还要有强大的自制力,因为社会影响和压力经常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然后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愿望并且对它负责。
“想要做”与“不得不做”
自我和谐目标的前提就是,目标是自己在自由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们有时会感觉自己被外来的因素奴役了,比如说声望、欲望、责任或是恐惧所胁迫。他们感到生活里充满各种不得不做的事,而这些都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只有自我和谐的目标是源于内心想做的事情,才可以带来意义和幸福。
一个增强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无论是从人生或是日常生活的角度都应该如此。
我们所做的很多事,都包含着内在和外来两种因素。一个因为家庭原因而学法律的人,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的快乐;相反的,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他就也会觉得非常的幸福。内在还是外在的动机,通常会决定行为本身的性质:如果是内在的(换句话说,就是自我和谐的),那便是想做的事;如果动机来自于外在因素,就变成不得不做的事了。
想想你每天所做的事中,有哪些是自己想做的,哪些是不得不做的?而有些不得不做的事其实是无可避免的,比如你喜欢教书,但是从事了教育事业之后,你就不得不花很多时间批阅试卷。我们的挑战,不是要完全删除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它们。不得不做的事情和想要做的事情的比例可以决定你的幸福感。
问问自己想做什么,什么会给自己快乐和意义。这还不够。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认识自己。一个哲学教授给了学生一些建议:“生命很短暂,在选择路线前,先去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把那些你最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我们可能未必总能实现我们最深切的期望,因为通常都会有不可控的因素存在,但诚实的态度和来自内心的答案,确实可以把我们带上正确的道路。由于自我和谐的目标可以激发我们的无限潜能,并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应该把它们设定为终生的目标。同样,在追求有意义有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是在消磨时光,而是在让时光发亮。
根据马斯洛所说的,:“当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任务上时,无论对个体还是环境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个说法在应用到自我和谐的目标时,会更加的贴切,因为它结合的是我们自身最大的兴趣和最深的需求。
当我们感受并追随生命的喜悦时,我们不仅可以享受人生,也会更加成功。反之,如果没有一个清楚的发自内心的方向,我们很快就会陷入漫无目的的游荡,从真我的路线上被拉开。当我们知道自己的方向时(知道那是自己非常想达成的目标时),我们就不容易迷路,也会更加忠于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轻松地对外界那些强加到我们身上的东西说“不”,而对自身内在的声音说“好的”。
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资源。生命如此短暂,连做我们想做的事都不还来不及,怎么能只用来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呢?
练习
设定自我和谐的目标
追求自我和谐目标的人,通常不但更成功,而且比别人更幸福。自问一下,哪些是你在生活中真正想做的事?在每个条目的下方注明以下的内容:
1.长期目标。也就是地基型的目标,从一天到30年的都可以。这些应该是一些有挑战性的目标,让你发挥潜能的那种。还记得吗?目标是为了让我们能享受旅途上的快乐,激发我们自身能力的东西,成功与否倒是其次的。比如,泰勒的长期目标是研究出一套增强幸福感的课程,包括出版书籍、演讲录像,时限是在2018年9月之前,他就要在长期目标中清楚地写明将要出版的书籍、演讲录像带的具体细节。
2.短期目标。这部分是针对于分类消化长期目标而制定的。为实现自己的长期计划,你在未来的日子里要怎么做?
3.行动计划。在未来的日子里,你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目标的达成呢?给自己拟定一套行程表,无论是每日还是每周的(即你即将要养成的习惯)或是一次性的。
不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我们就会很容易被外界所影响,转而追求那些很难达到自我和谐状态的目标。我们总是面临两个选择,被动地受外来因素所影响,或是主动地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