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闲极无聊陪孩子一起回看了这一季的《爸爸去哪了》,其中小家伙“嗯哼大王”杜宇麒让我颇有感触。从节目一开始就被扣上爱哭,娇气的罪名。但是抛开“任性”、“自我”这些小孩子应该有的天性来说,他也让我们知道一个小孩子的教养究竟可以多好。
日常生活中的教养不足为奇,而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暇顾及却还记得说谢谢,这样的教养才尤其珍贵。
而嗯哼的教养,正是难得一见的好。
有一期嗯哼掉入水中,他的情绪失控,哭起来喊救命。作为一个四岁的孩子拥有这样的恐惧理所当然。但是当他被爸爸从水中拉起来时,却不忘说谢谢,这才是让人惊讶的地方。
在中国式家庭中,父母成为了我们索取的对象,在我们的思维里,父母应该会我们付出,甚至应该不求回报。对自己的父亲说谢谢体现的是尊重,而在害怕的时候依旧记得说体现的是教养的根深蒂固。
同样在地洞中时,几个小朋友一起寻找自己家缺失的物品。嗯哼在收到自己家里的东西时却记得问谁帮助他找到的,并且和小伙伴说了好几句谢谢。这样的细节才是为人称道的,难得的是可以在小孩子身上看到这样的闪光点。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父母的教养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教养,只要家长教得好,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熊孩子。
其实多看了几期节目以后,我完全可以理解嗯哼这样的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他和杜江的相处方法颠覆了传统的父子相处模式,不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而且平等的关系。更多的时候不像父子,只是朋友间相互交流。在嗯哼遇到困难,大哭的时候,杜江并不会责骂,而是选择让他把情绪发泄出来,自己调整好心态。而当嗯哼停止哭泣时,杜江会讲道理,会告诉他应该怎么样做。而嗯哼也能够理解这些道理,并且很快速的接受。父子两人显然也习惯了这样的模式,所以这个四岁的小孩子很早就拥有是非能力和大人的思维想法。
孩子在七岁以前是自私的,也需要父母的引导,在这个期间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所以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思想。所以得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乖巧,也会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但是很少的父母能够真正的让孩子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也很难将这种有教养的习惯融入生活。
“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学习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老师的失职。
我们时常看到很多的熊孩子追逐打闹,在公共场合影响别人。这样的孩子背后总是有一群宠溺的家长,很多家长会说我真的管不了,也会用他还小来当借口。但是任何一个熊孩子的出现,都是原生家庭的祸端的。天真任性这都不是过错,而不听管教却不应该。
小姑娘和奶奶在过马路的时候,有辆自行车给她让路了,奶奶教她要说谢谢,于是她停下来欢快的说了句谢谢。这就是教养,而能让孩子根深蒂固的教养,是需要告诉他在得到帮助以后需要感谢。是要让他们清楚有教养可以让彼此更加的舒服,自身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尊重。
孩子在6岁以前只是一张白纸,所谓的性格不过是父母的潜移默化,一步步的改造。追究其中其实都是有迹可循。很多父母可以给孩子八百万的学区房,却给不了合格的教育方式。因为父母总是把关注点放在后天的学校教育中,反而没有注意家庭家族。
所以作为父母需要做的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面给孩子们选择出真正优质的信息,并且对他们加以引导。而引导并不是单纯的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是要把事情的原理告诉他们,让他们真正的理解。
孩子需要有大人的思维,也要有小孩的天性。这些都源于家长,家长的格局,限制着孩子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