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喊出“追求卓越”这么高大上的词,距离感陡增。大家觉得,我得要开始用尽全力去攀登一座遥不可及的山峰了。怎么样才算是卓越?要如何落地执行?都还没个方向。那么,这本《成就卓越:商业的底层逻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虽然书名写着商业的底层逻辑,内容却不仅关乎商业,作者也在告诉我们,追求人生和事业目标的过程中,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投入去关爱他人,支持他人的全面发展和成功,创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欢愉、振奋人心的产品和服务,始终重视细节,了解细小但连续的力量和软技能是最难培养的,但是最重要的技能。”
如上这些观点,听上去情真意切,令人动容,但各公司在经营自己的业务时,不一定会听话照做,都有着自己的盘算。但是,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在追求卓越,成就卓越的道路上,本书中提出的议题都是管用的。
作者汤姆·彼得斯,是管理学公认的大师和思想领袖,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现在就卓越”,作者也建立了网站,标题就是:excellence now(现在就卓越)。
“追求卓越”的想法,源自作者40多年前的思考“我们的辛勤工作为什么不能像芭蕾舞那样精彩?”他43年追求卓越的历程中,对什么是卓越的行为方式,什么是能够带来卓越的有效手段,怎么样做才是卓越的领导者等内容,都有自己的见解。
作者希望领导者们都能坚定地相信,“专注于帮助他人成长就能实现卓越的领导。”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彼得斯并没有把卓越看成是不可攀登的高峰。
他告诉我们,卓越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时时刻刻、日复一日心怀关爱和尊重的对待他人和社区的行为方式。
他提倡,卓越就在下一次对话、下一场会议,下一次展示中。
所以,不要觉得想要做到卓越,就需要先设立远大的目标,
其实“卓越就在接下来的五分钟。”
01 执行即战略
麦肯锡董事说:“兄弟们,别忘了执行,这是最重要的最后95%。”
作者的合作伙伴曾毫不客气地指出,作者的上一本书《追求卓越》缺乏行动内容且活力不足。
因此,作者在本书每个议题的末尾,都列出了可以立即行动的任务清单,可见,作者非常看重执行。
经常出差的人,多半深有感触,参差不齐的酒店服务存在于很多对外宣称顾客至上的连锁集团之中。
酒店业是典型的服务业,纵使你有再好的经营战略和理念,如果组织中的人不去执行,做不到“把浴帘放进浴缸”这样的专业细节,高大上的战略,绝不会让住客有想要再次入住的念头。
在给出的面试法则中,作者举了“博西迪规则”来说明招聘中要如何操作。
“我首先会看该候选人是否具有执行的干劲和热情,她会因为完成了任务而兴奋不已,
还是一直纠结于战略或哲学?她是否会大谈特谈自己曾经克服过的障碍?”--拉里·博西迪
不可否认,有的人很会面试,称得上面霸。但面试官应当更看重应聘者在过去工作中实际参与过的项目,所获得的经验,充当了哪些关键角色,如何帮助组织解决问题。借此看出,他是否愿意深入工作,踏实做事。还是仅仅是只是说得天花乱坠,做事流于表面。
“每一次对话和会议,有关执行/实施/谁、什么、何时、下一步等转折点的讨论,都应该成为首先和集中讨论的事,尽快重申并在随后的跟进沟通中再加以重申。”
这些,才是将战略、方案落实的重中之重。
做到这些,你也就会在每一天,把卓越当目标来追逐。
02 什么最重要?人最重要
这本书被作者称之为“最后一搏”,作者希望让自己在书中提供的卓越理念,能够得以迅速地坚决执行。而贯穿全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人最重要”。
“组织并非一张毫无生气的结构图,一堆职位描述或无数毫无生机的‘效率优先’过程。组织本身是一个发育成熟的,活生生的社区。”
“只有推动组织前进的人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组织才可能变得更好。”--马修·凯利《梦想经理人》
作者不断强调培训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培训并不是开支而是投资,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是战略机遇,并不是防御性而是进取性的。越是领导层,越是要意识到这一点,并充分执行。
“我们的关注点完全是在职员身上。我们希望他们开心。我们希望他们每天早上一醒来就对新的一天的工作感到兴奋。“--管理大师扬·贡纳松。如果组织只是以业绩增长为目标的冷冰冰的机器,那么人类的确不会被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有更好地表现。AI时代已经到来,你抵触或者不屑,都不会因此而改变它的滚滚浪潮,如何让人发挥人的特质和优势,“人性化”应当体现在方方面面。
全球职场中的公司们,现在越来越喜欢评出个最佳雇主前十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想要给员工提供最佳的办公场所。让大家能在更人性化、更充满活力的场所工作,得以在组织中终身成长,创造出以卓越为标志,乃至使世界更美好的产品和服务。这些都是“人最重要”理念的体现。
03 社交媒体,也是前沿阵地
“顾客们希望讨论他们喜欢的东西,自己支持的公司或者他们讨厌的组织和领袖。
他们想要一个社区,希望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有人专门做过研究,说开发新客户的成本比维护老客户要高很多。
对于一个客户的良好维护,在很多企业看来是高成本低效率的事,但是,社交媒体可以作为一个战场,帮助企业加强与客户的沟通。
这里说成是战场,并不夸张,很多企业都开了社交账号,但真正做的好的,不是很多。
可能因为运营团队不专业,或没有专门的团队负责。
但我认为,很多公司并没有让自己做到真诚地面对真实客户的声音,
没有把用户作为使用者来交流,没有真心想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彼得·阿赛托,一家金融服务公司的CEO说,“一条推特胜过一则超级碗广告,我宁愿在推特上跟一位顾客对话,也不愿看到我们的公司试图用一则令人垂涎的超级碗广告吸引数百万人的注意力,因为有人跟您面对面讨论您的品牌,跟您一对一建立联结要有价值的多,更不用说,还便宜得多。”
“曾经的口碑,变成了网络口碑,建立声誉需要二十年,毁掉它只需要五分钟。”--沃伦·巴菲特
不管你是公司里的哪个部门,多少都是品牌的一部分,都可以作为社交媒体策略的发源地和实践者。
书中作者一共写了15个议题,包括创新、带着同情和关爱领导,带着卓越进行领导,增值策略,实现卓越的43件事等内容。按照作者呈现的各项议题,你可以一一进行评估,如果发现自己所在的公司或者自己作为领导者的公司,过去并没有将这些作为成就卓越的方向。
那么,就如作者向我们呼吁的那样,
真真正正执行这些见解或应对之策。
从今天,开始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