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天(2022-11-11)至善是心之本体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其中“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这是朱熹对“知止而后有定”的解释。语出朱熹《大学·或问》:“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
却是义外也。源自《孟子》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反对告子义在心外的观点,认为仁和义都在人心之中。
个人感悟:
通过徐爱就“知止而后有定”这个问题的思考,得出朱熹的观点就是“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阳明先生的观点是我们不需要在事事物物穷尽所谓的定理,这些都是外求,其实,我们要多向内求,只需要在内在的本心上下功夫,在本心上真正做到止于至善,我们就实现了“知止而后有定”,就有定见,就有智慧,就有能够自然领悟到天理定理。其实,内心不安定,任何事情都很难做好,我们总误以为是外部环境的因素导致我们今天的困难与困境,其实所有的挑战都是来自于我们内心价值观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就像现在的面对疫情与世界格局的巨大冲击与变化,有的人内心开始不淡定了,无原则无理由的一味的把未来的前景想的特别暗淡,从而莫名其妙的人云亦云产生焦虑与不安!外部环境固然是不利的因素,但是我们内心必须强大,内心不强大,即便是2020年之前的太平盛世,我们的事业,我们的收入,我们的业绩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当然,现在这么差的外部环境,居然还有人实现骄人的业绩成长!所以,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一切的根源其实源自于本心,本心没有安顿好,外部世界好,与我何干?本心如如不动,纵然外部世界纷繁杂乱,又奈我何?
《王阳明传习录疏解》余超林解读之33: 至善是心之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