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要旨(中)

2、道不远人

虽然中庸之道即天地之道,但它并不遥不可及,子思认为道不远人,它有四方面的含义。

第一、君子之道,费而隐。费,即日用,重在广泛;隐,即幽微,重在深刻。造端乎愚夫愚妇(即普通人),这是中庸之道的起点。

第二、中庸之道是人道,离开了人,就不成其为道。人人都不是完人,修道就是要从不完美出发,故忠恕违道不远。同时谨言慎行要从日常做起,发现自己不足的要努力改正,做的好的,也不可自傲。言顾行,行顾言。中庸之道是自处之道,也是处人之道。

第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尊贵还是卑贱、无论身处何处,无论境遇好坏,修道都在脚下。君子总是从身边简单的事情做起,做自己该做的,顺其自然,遵循天命,不刻意追求身外的目标。而小人则不走正常平易的路,耍花招,走捷径等等,以强求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

第四、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之道,要从家里的身边人做起,做到夫妻好合,兄弟和睦,孝顺父母。

3、祭祀与行孝的本质

道不远人,君子之道起自卑近,但寻常活动背后真义,寓意高远。比如从祭祀和行孝。

鬼神,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但做任何事,都不能忘了他们的存在。祭神如神在,祭鬼(即祭祖)如鬼在,祭祀是要表达我们对天命和祖先的敬畏之心和真诚纯洁。

孝和祭祀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至诚,发自内心,行为真诚。舜有大孝,大孝即大德,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大德必受命。周公、周武王、周文王至孝,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周公把孝的精神体现到祭祀中,制定了祭祀的礼仪。

祭祀是家国之大事,懂得了祭祀鬼神的真义,那么治国的道理也就显而易见了。

4、理政以诚

祭祀事死,为政事生。为政在人,首先在君主,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君主要用对人关键在于自身的修养,修身就是修道,修道的核心是修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尊贤便是礼。礼涵盖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和朋友五个方面的关系,此为治理天下之五达道,为此必须具备知、仁、勇三达德。三达德的本质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诚。

理政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困而知之者,但最终所知的天理都是一样的。修身有安而行之这,有利而行之和,有勉强而行之者,只要止于至善,都是圣人。

所以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懂得好学、力行、知耻的道理,就懂得如何修身了。懂得了如何修身,就懂得如何治人,即能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和朋友等五伦,也就懂得如何治理天下。

治理天下有九经,即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其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明善(明明德),也就是诚身。豫则立,不豫则废。豫,就是明善。明善在先,人生观就不会出问题,就能坚定使命,不惧成败,不畏艰难险阻。

士大夫也是一样,明善才能诚身,诚身才能顺亲,顺亲才能信乎朋友,信乎朋友才能得到君主的信任,有君主的信任,才能治民。

总之,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诚,是天道,是圣人的境界,诚之,是士人致诚的功夫。

诚之的功夫包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个方面,学问思辨行的功夫,一定要有“人一能之,己百之”的精神和韧性。做到了这些,不论天资如何、境遇怎样,一定能够成为君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01章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3]。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
    苏缘sharon阅读 688评论 0 3
  • 中庸原是礼记里的一篇文章,唐代韩愈推行古文而加以重视和推崇。致北宋二程尤为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春风小雅阅读 1,271评论 0 2
  • 朱子版共三十三章,朱熹认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孔子之孙)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
    玉莲子阅读 1,761评论 1 2
  •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飞飞鱼向东阅读 1,269评论 0 3
  •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
    邝月蓉阅读 39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