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个问题:关于人们追求成功的动力有哪些不同?
源自于一个来访者对自己的困惑:为什么他在工作和学习中总会有一种恐慌感?即使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但是总害怕这份成果不能持久;即使个人能力很强,有过不止一次的高光时刻,但是那辉煌的瞬间一闪而过,毫无停留之意,根本无法填满那颗渴望成功的心。更不用说没有达到预期时,内心深处的那种焦虑和压迫感。
这和他内心深处的动力有关。
他追求成功的动力,如果来自他对事物本身的热爱,他就会心无旁骛地去做这件事,而且会更加关注做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如果做事的过程是愉悦、热情的,即使遇到困难和障碍,他也有足够的能量去克服困难,结果也会自然呈现,并不需要他投注太多的精力去担心结果如何。
如果他是为了满足某个客体的要求(比如早年的父母或其他养育者),那他就会有很强的目的性,想要得到客体的认同和首肯,如果不能达到要求,不仅得不到想要的认同,甚至还会得到羞辱和训斥。所以结果对于他来说就会非常重要,而整个做事的过程就会很卷,不止和对手卷,也和自己卷。
这种心理动力的形成往往在个体很小的时候就有雏形了。当孩子很小时,如果考试得了第一名,前者会很高兴。如果下次没得第一,也无非是没得第一而已。后者如果考个第一名,也会很高兴地享受这个高光时刻,但之后就会开始担心下次如果不能考第一怎么办?那个要求在那儿等着呢,他会一直担忧到下次考试,如果没考到第一,不等父母责备,自己就先自责了。
因为他已经被这个要求框住了,只有第一名才是好的,是好学生、好孩子,才不会让父母失望,孩子都是天生的愿意让父母开心,所以就会本能地去迎合、讨好父母。父母不开心,他就会自责。
当一个孩子做事的目的都只是为了迎合父母时,那Ta早晚有一天会厌倦,没有哪个个体能完全的无视自己的需求,即使有也只是阶段性的,是为了生存下去的权宜之计。而且这样的孩子即使成人后发展出一定的社会功能,但一定也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内在冲突,这种冲突一方面勉为其难的支撑着Ta的社会化进程,一方面也让Ta活得格外辛苦,不敢完全活成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