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二白很白
中午吃饭的时候,微信群里就辞职创业的话题讨论的热火朝天。
有的想去全职写作的,有的要转行做自媒体的,还有的打算回去开书店的,反正一番讨论下来什么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有,一个个恨不得马上就递交辞职报告,去做自己喜欢做事。
后来怎么收场的也没留意,就记得老王最后问了一句:你们是真的很不喜欢现在的本职工作吗?大部分是回答不喜欢的,说喜欢的寥寥无几!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个调查,说的就是现在中国职场只有不到50%的雇员"积极地投入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中。
这个数据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身边确实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工作不如意,压力大,领导不好,行业不景气,业绩不理想,做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想跳槽又下不了决心。
其实这些都是借口!
根本就不是什么做的工作自己不喜欢,而是你压根就做不好它。为了掩饰自己的能力不足和未尽全力只能把责任推给喜好,推给理想和远方。
实际上是你于这份工作各方面的技能你都没有掌握好,你目前的能力还不足以驾驭现在的工作,所以说这份工作在某些方面就是你缺点的体现,它在很多方面都反映出你在职场上的不足。
除了能力外,还有就是态度,一个职场人缺少了拼劲,就和《人民的名义》里面孙连成一样,不作为的懒政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腐败。
而没有闯劲的职场,又哪有什么乐趣可言,也难怪乎要说不喜欢这份工作,觉得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没有意义。
其实,这只不过是你还没有投入进去,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拼命投入就会产生成果,从中产生快乐和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来干劲,又会产生好的结果。
保持这种良性循环,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喜欢上现在的工作,有时候我们欠缺的可能就是那股拼劲,有了那股拼劲你就会使劲想往上冲,自然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
也只有当你做好了现在的工作,你才有机会或者说是有时间精力去接触一直喜欢并想做的事情!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朋友》里有这么一段话:
很多人以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能把某个事情做好,是因为他对这个事情有兴趣。其实因果关系恰恰相反,一个人对某个事情感兴趣,是因为他有能力把它做好。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我们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时,自然就会产生兴趣。就像朗朗小时候练琴,难道最开始真是喜欢?
还有很多奥运冠军,刘翔、林丹、宁泽涛之类的,最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或多或少都是因为父母的原因,要说是真心喜爱,那么点大的孩子能懂什么?
还有个例子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那个扫出全球最干净机场,成了日本清洁行业“国宝级匠人”的“中国大妈”。
新津春子,一个出生在中国的日本人,她的父亲是二战遗孤,母亲是中国人, 17岁举家迁往日本生活。
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她常常被周围的人恶语相向,受尽欺负。而家庭生活的艰辛,让新津从高中便开始做着唯一肯雇佣她的保洁工作。
保洁工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高,但新津不介意,“既然自己只有保洁这份工作了,那就把它做到极致吧!”
新津也正是因为把保洁工作做好了,做到了极致,也才被当作国宝级匠人吧,难倒她一开始就真心喜欢这份保洁工作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当时她只有这份工作而已。
所以,对我们职场人来说,想办法把这个自己认为不喜欢的工作做好,从中得到物质上以及精神上的正激励,慢慢就会发现自己喜欢上这个工作了。
毕竟,每一个工作都会让你获得新的知识和成长,如果你不擅长这份工作更应该去努力学习这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获得检验。
一个新的领域会让你接触到许多之前没有接触到的事物,了解社会上各种事物的实际流程,而这些,都是你可以去学习、吸收的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你也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这样工作就变成了你的动力。
我记得有蔡康永的说话之道里讲到过,如果你只看你喜欢的书,那么你只能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
工作亦一样,你只做自己擅长的事,一直能重复你的技巧,而没有新的收获。只有把那些你并不擅长的,有挑战的工作做好后,你才能收获更多。
到那会你会发现,其实工作并没有想的那么糟糕,似乎还挺不错的!而且在越来越好!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