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岁末钟声敲响之际,年的模样,在旧与新的交替里,缓缓浮现,带着时光的温度,晕染着岁月的诗意。 年,是什么模样?是王安石笔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热闹欢腾,还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里的殷切思念?
在岁月长河的流转中,年的模样,于我而言,是不断变化又始终温暖的存在。
小时候,年是一首欢快的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随着腊八的第一碗粥下肚,年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蹦蹦跳跳地来了。那时的年,是穿新衣、戴新帽的喜悦,是那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是街头巷尾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除夕夜里,一家人围坐,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我满心期待着长辈分发红包,那是一年中最丰厚的“财富”。窗外烟花绽放,屋内欢声笑语,年就是这般纯粹,是无忧无虑的童真,是家人团聚的温暖,是《元日》里“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热闹盛景,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希望。
青春岁月,年是一份对远方的牵挂。“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求学在外,春节便成了归乡的号角。踏上归程,心中满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故乡的山水、儿时的伙伴、家中的饭菜,都在记忆里呼唤着我。年,不再只是简单的吃喝玩乐,而是有了更深的情感寄托。一家人围坐,聊聊过去一年的见闻,分享成长的酸甜苦辣,那些平日里羞于表达的关心与爱意,在这团圆时刻,自然流淌。此时的年,像一杯醇厚的酒,越品越有味,它让我明白,亲情是无论走多远都割舍不下的牵挂,是在疲惫时给予我力量的港湾。
如今,步入中年,年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着长辈日益增多的白发,孩子逐渐长高的个头,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它不再仅仅是节日的欢庆,更是对人生的反思与展望。在这新旧交替之际,我会静下心来,回顾过去一年的得与失,那些成功与挫折,都成为了生命的注脚。我感恩岁月的馈赠,也反思自己的不足。新的一年,就像一张崭新的画卷,等待我去描绘。我不再盲目追求,而是更懂得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珍惜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此时的年,如同一位智者,教会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年的模样,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变化,却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情感记忆。它是传承千年的习俗,是阖家团圆的期盼,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无论身处何方,年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最难以忘怀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