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宦官太监是经典的反派角色,不是奸臣,就是小人,最好也就是个小丑。明朝的魏忠贤、刘瑾,宋朝的童贯,唐朝的高力士、鱼朝恩,汉朝的十常侍,秦朝的赵高……有好人没有?就是到了封建王朝末期的清代,太监势力已经受到了有意识的成功压制,还是出现了李莲英、小德张之类权势熏天的大太监。
宦官这种东西,据说也是上应天象。《易经》记载说: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故《周礼》置官,亦备其数。阍者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意思就是,宦官就是上天给天子身边配备的侍从。有的替皇帝看门,有的替皇帝管理后宫。只是这些宦官从来不安于这些职务,经常要搞些出轨动作。赵高当上了秦始皇的大臣,勾结李斯篡了秦朝的皇权,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汉朝的中行说由于不满皇家给的待遇,跑去给匈奴单于出主意帮助匈奴富国强兵来打汉朝……
这里要澄清一个误解:宦官不一定非得割掉小弟弟才能当。尤其是西汉初年,虽然按照秦朝的制度设立了宦官,但是也选用读书人担任这样的职务。到了东汉建立以后,只有阉人才能担任宦官之职这一规定才被严格执行起来。这样才有了袁绍攻进汉宫时,让士兵见到没胡子的男人就杀。原因是那时的宦官,都已经是没胡子的阉人了。太监倒一直是“下面没有了”的阉人,但这个名词要到唐朝才出现,而且在最初的时候,太监的品级很高,地位高于一般宦官。
东汉之前,宦官太监虽然偶有得势,但还不成为一种政治势力。到了东汉和帝以后,皇帝有意识地培养宦官成为一股对抗外戚的力量,宦官才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越来越醒目的角色。这种情况也一直延续了千年之久。当时有个叫郑众的宦官,是和帝的心腹。为人谨敏有心机,在辅佐和帝打倒权势熏天的皇后兄弟、大将军窦宪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出色。更难得的是,他为人低调,经常推却皇帝的赏赐,因此深得和帝信任,后汉书记载:中官用权,自众始焉。从郑众开始,宦官已经不仅仅是管理皇帝的家务,也开始参与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中来。
宦官中其实也不乏杰出人物,以发明造纸术名垂青史的蔡伦就是和郑众同时代同受皇帝信宠的太监之一。汉灵帝时,有个叫吕强的宦官,皇帝给他封侯,他坚决推辞,还上书劝谏汉灵帝停止卖官鬻爵。政治上他也和当时受到宦官势力大力打击的党人成为同道,最终被同为宦官的赵忠等人诬陷自杀。唐朝的大宦官张承业被派到李克用军中担任监军,他不仅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两代相处如鱼得水,对唐朝也一直忠心耿耿。唐朝灭亡后,称帝的李存勖给张承业好多封号,但他至死用得都是唐朝给他的封爵。明朝永乐年间的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多是些宦官的反派形象呢?一来自然是由于宦官身有残疾以后,的确出现了很多心理阴暗者,所为让很多正常人看不惯。二来,这些以皇帝家奴形象出现的“贱人”,在行使专制权力时狐假虎威,由于游离在正常的行政体系之外,做起事来肆无忌惮无视规矩,让正道中很多人看不惯。三来,作为皇帝派出来行使皇权的毒手,在争权夺利中得罪了掌握历史书写权的士人。宦官的掌权,本来就不是光明正大得来的,走得都是偏门,这让那些一层层读书考试上来的人本来就很不满,更何况在皇权和官僚阶级的斗争中,宦官必然是皇权的帮凶,打击的对象都是那些读书人。权力斗争,自然是你死我活的。宦官背后有皇帝撑腰,士人斗不过,只能在史书中尽情丑化他们来出气了。
所以,作为一个整体的文人是得罪不起的。在他们笔下,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都是可以有所偏袒的。宋朝年间,宋军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在文人笔下,居然成了“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的威风八面,可是谁能列举这两位大豪打过什么样的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