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兴冲冲的回家告诉妈妈:“妈妈,妈妈,我以后要当飞行员!”
妈妈:“咋不上天呢你,作业写完了吗?赶紧写去!”
菲菲说:“老师明天让我们每个人表演节目,可是我不想表演。”
妈妈:“你这个孩子,上回舞蹈老师教的那个舞不是很好吗?明天就跳那个舞好了!”
一家人计划周末去近郊的奶奶家,成成说:“那我可以骑我的山地车去吗?”
爸爸:“骑什么山地车?赶你骑过去都中午了,明天爸爸开车拉你和妈妈去!”
或许小明以后真可以成为优秀的飞行员,只是妈妈的一盆凉水浇熄了梦想,以后他还会成为飞行员吗?或许菲菲还有更好的想法,妈妈的建议之后她会怎么选择呢?骑车去奶奶家是个多好的计划,既能锻炼孩子的体力,又能锻炼毅力,爸爸的一句话后,孩子还愿意继续尝试挑战吗?
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怀着各种期待,希望孩子优秀、阳光、健康、乐观、上进、责任心强、想象丰富、有担当、有理想……只是你不知道的是,如果孩子没能成为你期待的样子,那很可能是因为你平时说话的方式决定的。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成为我们期望中的样子呢?记住,要常对孩子说四句话。
你说呢?
孩子向我们寻求帮助时,先不要直接给孩子解决的办法,而是问一句:“你说呢?”把思考问题的权力交给孩子,让孩子先想一想怎么解决。这句话看似不起眼,经常给孩子说这句话可以锻炼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即使想的办法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这个过程却让孩子自己去向了办法,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惯于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什么事情都依赖于父母。
“你说呢”也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孩子会感觉到:“哦,原来我也是可以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我的想法也是值得被采纳的”等,当孩子不再事事听命于父母的时候,他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才能独立担当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典型的“妈宝男”,即使连谈恋爱、结婚这样的事也要征求父母的意见,还有些年轻人生了孩子扔给老人带,归其原因也是缺乏责任和担当。
然后呢?还有呢?
当孩子自己相出一个答案的时候,我们先不管对错,不管可不可行,而是继续发问:“然后呢?”“还有呢?”如果我们放下说教和对答案的评判,而是保持平和的态度继续连续发问,就会惊喜的发现,孩子也会给我们一连串的答案。这样的方式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由发散思维,让孩子自己先提出N多个解决办法,然后再鼓励孩子去尝试,看哪一种方案可以解决对应的难题,孩子可以通过亲身经历去积累宝贵的经验,而不是由父母告知答案,孩子机械性的去执行。
可能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失败,害怕做错,这时候我们先反问自己,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项决定都是正确的吗?我们是不是也是经历过失败才有了今天能够告诉孩子的所谓的正确的经验呢?那孩子选择自己去尝试,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假如有,会是什么呢?
当我们一连串的发问之后,可能孩子会告诉我们“没有了”,这时,我们再问一句:“假如有,会是什么呢?”这时候,更惊喜的事情就会出现,孩子还会有一个答案告诉你,接下来,我们可以继续发问“然后呢”、“还有呢”,孩子的想象和潜能才会无穷无尽的向我们展示出来。
成年人的思维常常会陷入非A即B的死胡同里,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常常爱钻牛角尖,弄的自己很痛苦,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思维不够开阔。有句话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在路上去干吗?就是要拓宽我们的眼界和思维,让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对于孩子,我们用这样简单的方式去训练,让孩子从小就突破思维定式看问题,那所有的困难会真的变成困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