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农村人用的东西损坏后,并不像城里人直接打包丢进垃圾桶。留下这些破铜烂铁,只等着收破烂儿的人前来,那也能换上几块钱,钱虽不多,但总强过没有。
收破烂儿的人除了吆喝,还有一个特制的工具,摇晃时发出“当啷啷啷”的声音。听到这声音,妈妈便吩咐我们在家里搜罗,找出一些没用的东西。 旧了的塑料鞋底,挤空的牙膏皮,空酒瓶儿,破了的犁铧片或铁锹,没用的塑料薄膜,破锅、破盆,旧书本,这些东西都可以卖钱。不一会儿,从房子里的角角落落里,就搜集出一大堆破烂儿。
找出破烂儿之后,出门叫住收破烂儿的人,把他直接领到家里。一堆破烂堆在面前,但价格是不一样的。收破烂儿的人手脚麻利地很快分类,塑料薄膜最不值钱,一大捆也只能卖几角钱,相当于白送。旧书本的价格还公道,加之书本沉,能换些钱。价格最贵的还要算金属类的,金属也压称,所以,一堆破烂里最能卖出钱的就是金属制品了。但金属用具多半耐用,买的时候价格也不菲。所以,不是实在没法用了,也不会随意淘汰的。
收破烂儿的人把废品分拣好之后,一般先不急着过称。而是以专业的眼光在院子里环视一圈,他们总认为主人家会漏掉一些破烂儿。往往在看过之后,他们就自行动手了,从墙角拖出断了一根齿的钉耙,或是把挂在墙上的破轮胎摘下来,他们确实能找出一些主人家看不到的破烂儿。有时候和主人家也会有点儿小别扭,比如收破烂儿的人认为断了一根齿的钉耙不好使了,应该可以当做废品卖掉了,但主人家却认为还剩三根齿,照样还可以用来耙东西。所以,往往是收破烂儿的人用犀利的眼睛发现一些破烂之后,又被主人家抢回去,很小心地归还原位。可以理解收破烂儿的人想多收些破烂儿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主人家敝帚自珍的心情。
在所有的转乡人中,我认为收破烂儿的人最为精明。其它转乡人在卖东西时为了取悦顾客,往往自己吃点小亏,多给顾客一些东西。但收破烂儿的人不这样,他们会想办法从主人家那里多沾点儿光。比如书本称重是十斤四两,他们一般会说:“那就十斤吧,你也不在乎那四两。”主人家觉得反正已经是废品了,也就不和他们计较。临了算钱的时候,应该是七块二毛钱,他们又说:“给个整数,那两毛钱你就不要了,我们做这点小生意也不挣钱。”主人家觉得反正是废品换来的钱,少两毛就少两毛吧,这也没什么。这么一来一去,收破烂儿的人就占了好些便宜,更有精明的,在临走时看见院里喂猫狗的旧塑料盆儿,就随手拾起来扔到篓子里说:“这个小东西也没多大用处了,就送给我了吧。”
尽管收破烂儿的人精明了些,但我还是喜欢收破烂儿的人前来,因为卖破烂儿换来的这些钱父母也不特别珍视。这时向父母讨要一毛、两毛钱买糖果吃也比平时容易多了。甚至有时候妈妈会主动给我和弟弟买些吃的。所以,村里的孩子一听到收破烂儿的人的吆喝声就异常激动,在家里迅速忙开了。有些收破烂儿的人更会做生意,往往捎带些糖果之类的。孩子们找出几个空酒瓶,或是几个烂鞋底,就可以换来一颗糖果。孩子们并不在意这样的交换是否划算,能换来一两颗糖果,对他们来说已是不小的惊喜。
奶奶平时没事在村里转的时候,看到一些废品都会随手捡回来放进她自己的屋子里,分门别类用袋子装好。过几个月攒得多了,有收破烂儿的人来了之后就拿出去卖,也能有点小收入。对奶奶捡破烂儿这个事情,爸爸一直不高兴,他认为把废品放在家里太乱,也不卫生。尽管爸爸说了很多次,可奶奶照样看见废品就捡回来。小时候不理解奶奶的举动,可现在想想奶奶不像爷爷有自己的田地。除了姑妈们偶尔回娘家给奶奶一些钱,奶奶没有其它的任何经济来源。小时候不懂事的我们在转乡人卖东西时,拼命哭着向奶奶要钱,怎知奶奶掏出的一角、两角都是捡废品换来的。
时至今日,其它的一些转乡人或许已经不存在了,但收破烂儿的人依然穿梭在大街小巷,各个村庄,一如过去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