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如前文所述,“西宫之难”前的六卿排序变化甚至持续影响到了多年以后:
……子孔当罪……子展、子西率国人伐之,杀子孔而分其室郑人使子展当国,子西听政,立子产为卿……(左传.襄公十八年)
此为“子孔之难”(前554),如我们之前所说,罕氏的公孙舍之(子展)为冢宰,与罕氏同母系的驷氏公孙夏(子西)听政也即为司徒。不过这个提法似乎只是为了强调“罕、驷”掌握政权,却不能完全说明排序,反而应该看看八年之后的“宋之会”(前546)也即晋、楚弥兵大会后,郑国君臣宴请晋国执政赵武过程中六卿赋诗的顺序:
……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子展赋《草虫》……伯有赋《鹑之贲贲》……子西赋《黍苗》之四章……子产赋《隰桑》……子大叔赋《野有蔓草》……印段赋《蟋蟀》……公孙段赋《桑扈》……(左传.襄公十八年)
也即刚刚提到排名仅次于冢宰的司徒公孙夏(子西)反而排在良氏的司马伯有之后,看来“子孔之难”后的六卿排序在这个阶段被部分地固定了下来:
之所以说“部分地”固定下来,是仅指司马高于司徒排名的这个做法;不过司空子产这时候仍然是排名低于司徒子西的,所以说单就这一点而言郑国又恢复了《周官》的排序。
不过三年后“伯有之难”(前543)的结果,子产又成了执政也即司徒:
……郑子皮授子产政,辞曰:“国小而偪,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子皮曰:“虎帅以听,谁敢犯子?……(左传.襄公三十年)
此时的六卿排序在“虢之会”(前541)当年也即游楚(子南)与公孙黑(子西)争夺徐吾犯之妹事件后有明确记载:
……郑为游楚乱故,六月丁巳,郑伯及其大夫盟于公孙段氏。罕虎、公孙侨、公孙段、印段、游吉、驷带私盟于闺门之外……(左传.昭公元年)
也即所谓“薰隧之盟”,可见子产作为司徒又变成了第二位:
也即经过了长期的混乱之后又基本倒退回《周礼》所规定的主要诸卿的顺序中。此顺序后来基本得到了维持。譬如十五年之后晋执政韩起聘郑(前526)时再次请六卿皆赋,“以观其志”:
……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子齹赋《野有蔓草》……子产赋郑之《羔裘》……子大叔赋《褰裳》……子游赋《风雨》,子旗赋《有女同车》,子柳赋《萚兮》……(左传.昭公十六年)
可见此时行成了罕氏世袭冢宰,而公孙侨以“执政”也即司徒身份长期为介卿,其余与罕氏同母系之丰、驷以及同为“穆族”的印氏、游氏轮流登升的局面:
此后郑国的六卿局面基本固定下来。
相较于变动极为频繁的卿序,自从春秋中期郑穆、襄之世后,由于郑国先后沦为晋、楚附庸,已经无力支撑三军,所以其军行调整为两军:
……子庚帅师治兵于汾。于是子蟜、伯有、子张从郑伯伐齐,子孔、子展、子西守。二子知子孔之谋,完守入保。子孔不敢会楚师……(左传.襄公十八年)
此为郑简公十一年(前555)晋帅诸侯伐齐的“平阴之役”期间,可见此阶段郑师分为两军,一出一守,与我们之前用很大力气整理的鲁国右、左两军轮换动员出战的模式类似。结合同一时点的卿序:
由于自从“西宫之难”(前563)前公子发(子国)以司马居介卿起,直到“伯有之难”后子产为政期间,郑国皆以司马为介卿,因此我们可整理出此时郑国的军行:
此恰如《传》文所介绍的,郑六卿之中奇数位卿将上军:公子嘉(子孔)、公孙舍之(子展)、公孙夏(子西)居守。而偶数位卿将下军:公孙虿(子蟜)、良霄(伯有)、公孙黑肱(子张)帅师出征。
这样的轮换动员模式,与我们前面介绍过的鲁两军轮换出战模式类似,证明郑国确实是两军制。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鲁以上卿、介卿将右军,以两位次卿将下军;而郑以奇数位卿将上军,以偶数位卿将下军。此不同模式本身其实并无优劣之分,当与不同国家公族之间力量平衡的格局有关。
郑国从《周官》改为介于宋制和鲁、卫制之间的卿制,以及从类似宋国的三军制改为鲁、卫式的两军制,是一个长期不断摸索和改革的过程,但其基本来说与郑之“穆族”完全取代旧公族执政的变化有关,当在郑成、僖、简三世期间逐渐完成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