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物语》是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导演的,豆瓣评分9.2,居日本电影排行榜首位,是一部人生命题的纪录片。
整部电影用平铺直叙的镜头,讲述了一个大家庭中两代人的故事,亲情与疏离,挚爱与义务,死亡与孤独,在一桩桩观众再也熟悉不过的平常小事中缓缓铺展开来。
《东京物语》通过一家族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反映日本传统亲子关系,家庭制度在这股时代潮流中逐渐崩溃的情状,巧妙而恰当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生活姿态。
父母与子女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
电影开篇是住在尾道的平山周吉夫妇收拾行李,带着无限憧憬去东京看望已经成家立业的儿女,邻居看到老两口收拾行李,投来羡慕的眼光,老俩口内心更是欢喜无比。
然而,当老俩口来到东京,首先到了大儿子家时,就遭到了孙子的嫌弃,孙子看到爷爷奶奶没有一点亲切感,而且还抱怨因为他们来,而占用自己的卧室。
大儿子幸一开了一家诊所,平山周吉夫妇来到东京,本以为儿女会带着他们游玩东京,本以为全家会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饭,聊天,叙旧,本以为他们的到来,儿女会很欢迎。
然而,不管是大儿子还是大女儿,都有自己的生活,大儿子本来换好衣服带父母出去玩,不料有一个小孩需要看病,大儿子立刻取消行程,平山周吉坐在房子里望着窗外,奶奶带着小孙子玩,孤独的身影看着莫名地难过。
接着,老两口去了大女儿家,大女儿开了家美容店,对父母吝啬又苛刻,一遍遍的蹙眉,看到父母到来,好像是给自己添了多大的麻烦。对父母的态度和做法,像极了完任务。
怕父母影响他们的生活,于是大女儿和大儿子商量,出钱将老两口送到热海,并且给老人订了廉价的宾馆,尽管热海是旅游胜地,除了泡泡温泉,燥热的天气,嘈杂的声音,以及年轻人的唱唱跳跳,根本不适合俩人休息。
老人住了一晚就回去了。一进大女儿家的门,就别女儿指责和嫌弃,还说自己晚上有课堂,识趣的两位老人行走在街头,坐在上野公园吃了点零食。
东京是他们儿女的地方,然而却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流落街头的老两口嘴里念叨:还真要流落街头了。
俗话说:父母的心在子女身上,子女的心在石头上。小津安二郎用平缓的镜头,记录了世态的炎凉,淡淡的惆怅贯穿全剧。
龙应台在《目送》一书中曾写道: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渐行渐远的何止背影,还有彼此的心。
总有一份温情温暖你我
女一号原节子在剧中饰演平山纪子,她是平山周吉二儿子昌二的遗孀,昌二在太平洋战争中牺牲,是他们家的英雄,八年了,纪子仍然一个人过。
纪子请假带着老人游玩东京,带他们坐观光车,这一天是他们最开心的一天。
回家后,纪子热情地招待他们,虽然住的是筒子楼,虽然生活不及大哥大姐家,但是纪子对两位老人的心是真诚的。
他知道公公爱喝酒,还特意在隔壁借了酒和杯子,让公公喝几杯。
当老俩口从热海回来,没地方住时,婆婆便到了纪子家,纪子还是热情招待,和婆婆说内心话,没有隔阂,甚至比自己的儿女还亲。
婆婆离开时,纪子给婆婆塞钱,这一刻,内心被莫名地戳中。
百善孝为先,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
老俩口决定要回去了,儿女都来车站送行,但都是成人间程式化的操作,冷冰冰的没有一点温度。
老俩口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老太太说:万一我们不在了,你们也别回来了,路途太遥远。
但他们初来东京时,老太太还说:以为很远,其实蛮近的。
我想,大抵是老两口的心凉了,他们察觉到儿女和他们的关系远了,才如此说。
老太太回家不到十天就去世了,在回家途中,他们可以到大阪留了一晚,其实也是为了见他们的三儿子敬三。
敬三和大哥大姐没两样,当同事问他父母多少岁时,他竟然含糊不清。
就连母亲去世,他也是最后才到的,办理完丧事,各个都像没事发生一样,当天吃完饭就离开了。
他们没有想着父亲会不会孤独,没有想着要不要陪父亲几天,而是头也不回地奔向自己的家,做自己的生意。
只有纪子,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陪了几天父亲,才离开。可知,纪子只是东京一个小公司的职员,她的假并不好请。
纪子虽然孤独,但她的心是纯的,是热的,她独自踏上列车过自己的生活去了,京子上课途中看了看手表,站在教室窗前望着远去的列车,那一刻,是念想,是感动,是两个人的温暖延续。
《东京物语》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小津安二郎用细腻的镜头给我们展示了孤独是老年人的共同心理,在老去的路上,或许有很多的不顺心,子女的家庭没有容下老人的空间,距离的阻隔使得亲人见面都是奢侈,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也不断断裂,形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但同时又告诉我们,人在旅途,该走的路还是要继续,该过的生活还是要过,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生活如鱼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