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讲述了为何要及怎样通过沟通建立联结。通过与孩子之间的积极联结可以为孩子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健康的依恋关系对于孩子的情商、社交能力,建立自尊自信、灵活和适应性都有重要助益。所有健康的依恋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适时沟通。适时沟通具体是指,在交流的每一个瞬间,父母都能立刻感受并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时的做出回应。适时沟通能够让我们通过接受他人的观点,观察他人对我们的观点作出的反应,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变得开阔。适时沟通对于一个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适时沟通可以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份意识,这也使得我们在人际交往关系中能够感觉到一种强烈的连贯性,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别人。
虽然没有哪个父母能够一直提供适时沟通,但是频繁地与他人产生联结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对人际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父母要敞开心扉,全力去感受孩子的想法,用心倾听,留意孩子表达的信息。而不要只专于注于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即使你不会立刻明白孩子的意思,也要知道他在向你表达他需要满足某种愿望。通过适时沟通和必要的关系修复孩子会慢慢积累起积极地与父母的内心紧密联结的感受,这使他们在成长中形成连贯的自我意识,从而形成更加完备的人格。如果孩子因为生命中重要之人的冷漠回应而联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感到疏离和孤独,孩子的情绪机制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与他人进行连接的需求,在孩子最需要联结的时候他对其他人的冷漠回应也最为敏感,长此以往可能就会形成悬而未决的旧事或未妥善处理的创伤。
适时沟通的方式是接收—处理—回应,这时需要左右脑谐和配调的沟通:探索—理解—融入。这首先要求我们在沟通过程中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相符。如果我们明明不高兴,却勉强笑了一下告诉孩子一切都很好,孩子就会因为这种相互矛盾的信息感到困惑。如果我们又能尊重孩子的感受,又能尊重我们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做到坦诚相待,比如当我们烦躁、生气、失望时,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的感受,孩子也需要知道我们的感受,如果我们表达出内心情绪,孩子就会知道什么对我们是重要的,同时也会学到情绪表达的正确方式。如果我们只顾自己的感受,不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那么我们难以和孩子建立亲密切具有意义的关系。如果我们只考虑孩子的想法,却忽视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过分的依赖父母,在独处时缺乏安全感,父母也会感到精疲力尽。
而非适时沟通的方式则是询问—评价—改变。 询问是指用一种假设的语气质问某人经历了什么,这种询问往往带有一定的目的,并且希望得到预期的答案。评价是指对对方经历作出对和错的评判。例如孩子本来很害羞到新学校后不善于结交朋友我们对她的社交关系感到担忧他一回到家里我们就问今天和同学一起玩了吗吃饭的时候有没有和其他孩子说话,尽管我们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但是这种话题可能会使他更加感到不适(询问)。如果我们回应孩子的目的,在于急切的改变某种状况,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融入孩子与他们进行协调沟通的机会,在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之前就贸然的改变他们,这不仅是一种不尊重也是一种侵犯。接受孩子的现状,理解他的困难,与孩子产生联结(融入),我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够使孩子更有安全感,才能够让孩子有力量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在理解孩子的内心时,一定要保持思维开阔,如果我们作为父母有遗留的悬而未决的心理问题,我们可能会因自身僵化的认识而带有偏见,也可能因为内心的封闭而扭曲孩子的意思。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个人观点作为对世界的唯一认识,那么我们就很难与孩子进行融洽的沟通,如果在亲子关系中没有协调配合,孩子内心的沟通通道也会被封闭,不再轻易接受新事物。而且我们和孩子之间就极有可能不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有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