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读的八本书籍里,最让我感受到世间美好,得到心灵涤荡的,莫过于月初看的《万物有灵且美》和月末看到《谈读书》。
前者已经在公*号发了一篇推文,今天就分享从《谈读书》中获得的感悟和思考。
这本由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先生所著的关于“读书“”的书,从读书之道,读书之趣,读书之悟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以及“为什么读书”,其中部分篇章也涉及到作文的方法。
书很薄,但是细心读,却可以读到“很厚“。
朱先生曾经说过:书是他通向学术顶峰的必经途径,也是他修养身心和灵魂的重要源泉。从他的文字中,就能感受到他深厚的美学修养、文学素养和谦虚诚恳的治学态度。
关于读书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那么该怎么选择呢?
朱先生的建议是请教我们所知道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我们可读的书,然后进行抉择。
实际上,现代人有更多选书的途径,从读书排行榜、从人民日报每年推荐的必读书籍,还有一些读书大V公众号也会推荐书籍,包括在东方甄选直播间,董宇辉也会给粉丝们推荐读书。
但是问题也来了,这些推荐都是针对大众的,是否真的适合我呢?
的确,选书的问题不应该由他人决定你读什么,最终仍是你决定。
朱先生还提到两条至关重要的读书的方法:
第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全文的主旨和特色上。第二遍慢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对比进行思考;
第二,读完一本书,须做笔记,记下纲要精彩和我们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关于做笔记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已到哪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
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出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和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功夫。
做笔记是有方法的。
很多人只是在做简单的好词好句摘抄,但是,这些词句抄下来以后就随笔记本躺着落灰,时间一长,自己甚至都会忘掉。
因此就需要我们要有好的笔记工具和方法。
我很庆幸是去年开始知道了flomo浮墨笔记和米卡写作,并开始做电笔阅读卡或者写作卡的习惯。
正因为有这样便利的储藏工作,我的阅读和写作才会变得简单高效。
正如朱先生说的,读书卡片大大节省了我的脑力,同时还为我的公众号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关于写作
知识要借写作才能明确化,思想要借写作才能严谨化,知识和思想都要借写作才能系统化、有机化。
明确化、严谨化都好理解,什么是系统化和有机化。
朱先生解释道:所谓有机体,指的是活的东西,它具有三个特征:
1 有机体的全体和部分融会贯通,彼此息息相关。
2 有机体生长是化学化合而不是物理学的混合
3 每个有机体有独特个性
了解有机体的特征,就明白了上文的意思:写作是让知识和思想变活的手段。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让我们的知识和思想有机化、变活,就是要让他们具备有机体一样的特征,因此
首先,为了让学问有组织、成系统,就要不断地在信息与信息之间建立关联性,信息只有跟已有知识关联起来,并帮助思考或指导行动,才算是知识,否则只是信息,信息并不是有机体。
其次,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先消化知识,而不是简单堆砌,新知要纳入旧知,让他们有机生长,这便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要像缝纽扣一样“缝合知识”。
最后一点,学习必须要有再创造的过程,让其成为“我的”认知 而不是跟别人一样。如朱先生说“假如你把已部署从头到尾如石块一样塞进脑力去,没有把它变成你自己的,你至多也只能和那部书的刻板文字或留声机片上的浪文差不多, 它不能影响你的生命,因为他在你脑里没有成为一种生命。”
而要实现上面这三点,我们就要大量思考,坚持做笔记,坚持输出文章,也只有这样,原先游离不定的思想才会变得更清晰,学问才会真正变成有机体。
写作最后:
朱先生在这本书谈论了很多阅读、写作、治学的方法和思考,跟我这一年多来学习和践行的事情非常的一致。
果然如先生所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那些经典的书籍,承载的伟大思想,不管在那个时代,它都依然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