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国家宝藏》刷屏,被“玩坏了的”乾隆爷刷屏,豆瓣君也在用9.3的评分跟我安利:“快去看看吧,没准这就是今年最火综艺了!”
豆瓣君你别闹,《国家宝藏》这名儿一听就是个鉴宝类的节目,还“有可能成为今年最火综艺”?这口气未免大了点。鉴宝类的节目我就没听说哪个能干掉“跑”、“去哪儿”这些的。
但前两天,一个上大学时候的老师也在朋友圈转发了《国家宝藏》相关的文章,并配了一行字:国家宝藏,一眼千年。好节目,喜欢中国历史的朋友不要错过。
这我一看就坐不住了啊,马上打开电脑,还好只更新了两集(这心理活动貌似不太符合不爱追剧的我= =)。
不看不要紧,从一开始主持人张国立老师出场的舞美到介绍九位“主角”,再到节目的宣传语“让国宝活起来”,就妥妥的被吸引了。再看观众席,竟大部分都是同龄人,能吸引到这么多年轻人去看的鉴宝节目,呃,我还没看过,好奇不只是会害死猫,继续看吧。
“如此炫酷的开场,一看就知道我们是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好吧,我承认,从这句燃爆的开场白开始,我就不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去看这个节目了。就好比是二半夜正饿的挠墙,朋友在圈子里轻飘飘甩出来九张火锅缅怀照,不能忍,必须吃点啥。
第一期的三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分别是: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
那个挑剔材料、却被宋徽宗惯着的十八岁的天才少年,完成这幅旷世奇作之后便没了音讯,传说版本也是一个比一个神话。
清乾隆时期-各种釉彩大瓶
聚集自宋到清十七种最具代表性、“脾气秉性体质”各不相同的釉彩,烧制成一个瓷瓶,一个纰漏全器尽毁。
乍原石鼓
十块命最硬形似鼓的石头、写满了大篆体文字的石头,成为“汉字演进历史过程的活化石”。
说到“起于斯归于斯”的《千里江山图》卷,中央美术学院的冯海涛老师解说道:“这幅画通过自然景观述说了中国人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那就是,做人要战战兢兢。”
所有的颜料都是采自深山,再通过王希孟精湛的技艺生成一幅江山图,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近几年被国人提及最多的八个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大概很多网友入了《国家宝藏》坑是因为讲述“瓷母”前世故事的那个任性的乾隆爷。他不顾自己老爸和最尊敬的两位先生王羲之和黄公望的反对,决意要烧制这么一个集大成的“瓷母”,别说,0.23%的概率,还就真让他们给烧成了。
就在我看到乾隆帝和王黄二人关于题字盖章以及“瓷母”样稿的对话而笑出声的时候
他说:“做这个瓷瓶,也是为了让后世知道,我大清能集历代瓷器的大成,要让后世人记住大清的盛世。”
雍正帝最后问他:“你不怕后世人嘲笑你的审美?”
他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王羲之问:“你不怕后世说你浮夸炫技?”
他说:“我就是在炫,我炫的是景德镇的匠人,我炫的是大清的盛世!”
就问你,这样的对话燃不燃!
乾隆帝执意要烧制这样一个集大成的各种釉彩大瓶,不止是要让后人知道鼎盛王朝就要能如海纳百川般吸收不同朝代的优秀文明,私以为他更是想要让后世人懂得,生而为人,也需要能纳人,方能成大事。
司马池和司马光父子关于石鼓真假的对话也是有点小欢乐(原来写出《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小时候竟是乌鸦嘴= =)。
而当司马光得知十面石鼓其中之一是假的想要毁掉的时候,司马池说:“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如果连这点信仰都糊涂,那我们何以为人呢?”
梁家辉的国语不是三位国宝守护人中最好的,但他字字铿锵:“汉字是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的根,是它把千千万万中国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我很担心他们(他的子女)会忘掉我们的汉字,忘掉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以身作则,也希望他们能将这种意识给下一代。”
梁家辉的话让我想到了看第一期《国家宝藏》当天的一条全国都在关注的消息: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余光中老先生于当日逝世,享年90岁。那首只花了他二十分钟的《乡愁》之中的思乡愁绪却绵延了大半个世纪,他也正是用了短短的几十个汉字,便书写了身处海峡另一边的中华儿女对祖国大陆悠远而绵长的思乡之情。
每期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左右的节目,用轻松的舞台剧形式讲述三件国之重器的前世今生故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燃点,更多的是“我是华夏儿女”的自豪点。
现在,说《国家宝藏》将会成为今年最火综艺,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