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景再现:隔壁邻居遇到了灾年,我们要不要帮?
公元前647年冬天,晋国发生饥荒,派人向相邻的秦国请求购买粮食。
时任秦国国君穆公就是否卖粮食给晋国与大臣们商量。
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邳豹请求攻打晋国。
秦穆公说:“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秦国最终决定卖给晋国粮食。运粮的船队自秦国都城雍到晋国都城绛接连不断,史称“泛舟之役”。
晋国由此得以度过饥年。
二、背景追溯:这个邻居之前真是不太像话
再往前推四年,即公元前651年,时任晋国国君献公病故,晋国内乱,出逃在外的晋公子夷吾欲借秦国之力回国继位。他与秦穆公约定,假使他能回到晋国,就把晋国河西奉献给秦国。
一年后,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如愿继位,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不想兑现承诺,派人跟秦穆公说,当初他把河西地许给秦穆公,现有幸回国立为国君,但大臣说土地是先君留下来的,他逃亡在外无权擅自许给秦国,他力争也无用,所以向秦道歉。
事实即是,秦国有大恩于晋惠公,而晋惠公过河忘桥、有恩不谢、背信弃义。
邳豹之父邳郑则是晋国国内助晋惠公继位的重要功臣之一,晋惠公不仅不言谢,反借故杀之。
三、千古大义:无论如何,救灾恤邻才是人间正道
晋惠公负义在先,秦穆公若不肯对晋国伸出援手也是情有可原。
邳豹欲报晋惠公杀父深仇,希望秦穆公借机攻打晋国,也在情理之中。
但在那个当口,有充足理由计较前嫌的秦穆公,却掷地有声地说出了——“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他用自己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情怀,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灾难面前可以有也应该有的大义。
而百里奚的那句“救灾恤邻,道也”,则更像是一束光,不仅让当时的晋国百姓看到了希望,并且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也依然温暖和照亮着人世。
从秦穆公与百里奚的这番对话中至少可解读出如下含义:
其一,灾难从来都不分国界,今天发生在别国,说不定哪天会轮到本国,所以,永远不要幸灾乐祸。
其二,在灾难面前,各国不应纠结于既往的恩怨,更不应再制造和强化敌我关系,因为,灾难才是人类共同的敌人。
其三,任何时候,人道主义思想都不可废弃。对任何国家(包括敌国)百姓的援助,都是在挽救人类。只有大家都把救灾邻恤当作天道,人类才有希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救助别人也就是救助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个被救助的人。
上述每一条,貌似都可以在当下的世界疫情抗击战中得到印证。
四、后续故事:背信弃义、乘人之危者,终将自食其果、遭人唾弃
就在秦国不计前嫌向晋国伸出援手的第二年,秦国自己也遇到了荒年。
这并不意外。之前百里奚就已说过“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秦国也很自然地向晋国请求购买粮食。
然而,让秦国君臣没有想到的是,晋惠公不仅又一次忘恩负义,拒绝卖粮给秦国,反而派军乘机攻打秦国。
和秦穆公一样,晋惠公对于是否卖粮给秦国一事也征求过大臣们的意见。而大臣们的意见也分为两派。
一派以庆郑为代表,认为秦国本来就对国君有恩,且在晋国背约的情况下,仍然伸出援手帮助晋国,如今秦国饥荒,我们当然要卖粮给他们啊,这有什么可商量呢?
另一派以虢射为代表,认为之前是上天把晋国赐给秦国,而秦国不知道夺取反而卖给了晋国粮食;如今则是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应该顺应天意,攻打秦国。
两派意见之正邪高下一眼可见。遗憾的是,晋惠公采纳了后者。
只能说,虢射提出的忘恩负义、乘人之危之主张正中晋惠公下怀。
对晋国此举,“秦大怒,亦发兵伐晋”(《史记·晋本纪》)。
结果,秦军大胜,晋惠公被秦军活捉。
事后秦穆公宽宏大量放晋惠公回国,晋惠公也终于乖乖地兑现诺言,将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国。
如此这般,历史记住了秦穆公救灾恤邻的“泛舟之役”,而晋惠公也因自己的背信弃义、以怨报德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日后秦穆公称霸西戎,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晋惠公则在几年后郁郁而终,而其子继位不到半年,就被重耳取而代之。
这大不相同的境遇应该多少也跟两人的胸怀和格局有关吧。
有位名唤沧浪云的老师在其公众号上撰文《晋国人该感谢谁》,其中写到:“倘若我做史官,愿为晋夷吾改一下谥号为:‘晋渣公’,如何?”
我觉得,这个真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