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2018年你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找工作、升职加薪、全职带娃,有些朴实且容易上手的思考方式,会帮助你更好的做决策,过更高效的人生!
一、黄金思维圈
每个人都会思考,但是只有思考到点儿上的人才有实质的进步。黄金思维圈就是迅速看透问题本质的利器,而且非常容易掌握,学会并时刻使用一定会有成长。
黄金思维圈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可以由三个层面来看问题:
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面
How层面,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儿
Why层面,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儿
A觉得现在的工作没有发展,领导傻X,计划跳槽,问我该不该跳槽。我问她跳槽的目的,她说想要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挣更多的钱,攒钱将来出国读书。其实她已经回答了跳槽的Why,最后她是跳槽了,去了哪里呢,去一家银行做短期合同工。我问她钱多了么,成长空间更大了么?她说钱多了一点点儿,职位没有变化,做的事儿非常杂,比以前还累,累到没功夫看书,而且一年后还要再次找工作。大多数人能理解Why-How-What,但真的做事儿,就会把why-How-What混在一起做。像A,想要成长和钱,首先看下什么行业成长最快,能够占领行业头部,你进了这样的行业才能顺势而上。结果她选了传统的银行,听起来高大上,但是面临很多竞争且业务持续下滑,很多岗位开始合并外包,她这个时机进入肯定只是去填坑儿而已,况且公司能把重要职位和培养到给一位短期的合同工嘛,不可能啊。无非是多拿些钱,做个临时打杂的,一年后合同到期,她还是不能胜任经理类的职位。
从黄金思维圈的角度考量,那么应该先想
Why:要找份有发展高薪的工作
How:做行业研究,哪些行业是朝阳行业,有发展,比如互联网、在线教育等一些新兴产业,结合自身兴趣去看更喜欢哪个行业
What:找准行业,可以找朋友问问行业情况,网上看看大牛的文章,反思自身优劣,抱大腿看看是否能够推荐等
A是这么做的:
Why:要找份有发展高薪的工作
How:跳槽到比我现在这个行业听起来高大上的行业。抱歉,你现在的行业和传统银行都不是朝阳行业。如果A肯自己做做调研也都会知道个大概了。
What:网上海投简历,终于遇上一个外资银行,很高大上,人家愿意要我,甚好!如果肯找找业内资源了解情况,也会知道将来自己面临什么样的工作,又能有哪些成长点。我相信那些动了脑子好好研究行业的人肯定每次跳槽都不会如此的草率。毕业同样的时间,却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所以A根本不是从Why出发,而是从具体的what出发的。
二、“反脆弱”系统
不论你怎么精心准备,一定会遇到现场掉链子的事儿。比如:精心准备且反复彩排过的PPT,现场放不出来,或者说请看视频的时候,没有视频跳出来;去办理重要出国文件,现场发现一个重要的证明没有带等。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懂得“反脆弱”系统是多么重要了。即时我们做对了99%的事情,只要1%的事情搞砸,结果就是失败。
LinkedIn和Paybal的创始人Reid Hoffman有个非常有名的ABZ理论。他认为,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三个计划:ABZ计划
A计划,是你目前能够长期从事,并且值得持续投入的工作。
B计划,是在A计划之外,你应该给自己创造新职业机会,万一A有变化,你可以有应对的方案。
Z计划,是在应对最糟糕状况的备用计划,万一你的AB计划都失败了,你还有一个可以保证自己生存的计划。有点像我们的“狡兔三窟”,确保不会中招!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把重要文档做备份,至少关键节点的信息是一定要备份的,然后还要有备份方案。前不久跳楼的程序员,应该是只有Plan A,导致被公司变革逼上绝路。
*可参考《反脆弱》是2014年1月中信出版社的中译图书,作者是内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三、二八法则
20%的核心工作,决定80%的业绩成果。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成果
这个定律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每天忙得难以喘息根本顾不上什么二八定律。但如果你想停止穷忙,还是要凡事儿做决定前先想清楚方向。拿我的前东家举例,我们是家外企咨询公司,经常会受邀参加企业竞标,我们会找内部人员了解竞标的情况,看我们是否应该参加竞标。通过了解,结合自身人员情况决定是否参与,避免浪费过多的时间准备投标,让顾问做产出比更高的工作。曾经有个知名药企付我们500万做组织架构调整等工作,看了我们的初级方案后,觉得有必要签一个长期战略协议,再付给我们500万,前后加起来就1000万了。看起来真是赚了,但项目负责人果断拒绝了,说先做完500万的项目再说。为什么会拒绝,因为看起来销售数字很高,但是投入太多顾问,花费太多时间了,如果能签一些研讨会项目,那么就短平快在几天里有几十万的销售额,和500万投入8名顾问,天天加班干半年相比,简直划算太多了。这就是二八原则在工作中的应用,花20%的时间来决定如何选取客户,完成大部分的销售工作。而不是看着合同金额高就签,最后疲于应付。
简单的法则最难坚持,祝大家2018年坚持过高效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