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上英语课。老师问起我们一个短语,Kick off,是什么意思。
大家争相回答,有的说是踢开,因为kick是踢的意思,off经常有走开,滚开(如fuck off)的意思。也有的说是没踢着,因为off也经常有丢失,错失的意思。
由于教材上没有这个短语,平时没有太多积累的同学们对此短语的意思无从找起,于是大家都在积极地猜想着,很多同学甚至拿出字典,电子字典去查阅短语的意思,难得有这么热烈的学习氛围让老师暗自窃喜。
可坐在我身后,曾留洋过的Jason同学却毫无这样的感觉,他一边摇头,一边对某些同学的回答表示“真SB”,他觉得很不耐烦。
终于在大家连续几次猜错无果之后,他慢慢地站起,表情无语地对全班同学说“行了,别猜了,这NM就是启动开始的意思。”
老师一边激动地看着他完美地解答了问题,一边提醒他注意不要说脏话。可我们的Jason看也不看老师一眼,冷漠地坐回座位继续玩着自己的PS4,大家连忙感叹“他好NB”。
我心想Jason同学的确厉害,我们这些人“又被鄙视”了。他本来就留过洋,自然英语好,而回答一个冷门短语的意思,想必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吧。
那时,我对这种因为看到别人优秀而获得“鄙视感”的理解就是,这是一种看着别人比你NB,而你心服口服的感觉。
之所以会这么淡定的原因是,在学校里衡量人优秀与否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你成绩好坏,你是被“鄙视”还是不被鄙视就是直接拿成绩来划分,这是直接了当的结果,近乎一种“自然规律”。而在这种环境中的我们,拥有了一种很强的抗鄙视能力,我们学会了错了就改,对了就鼓励,因为一切跟着标准走就行,如果选择自暴自弃那就是自己的问题。
而慢慢地,我们会在不同的推力之下获得更多的进步机会,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我们会去学习其他工作技能,会认识很多领导,会去了解一个行业,会成为明星,富翁等等。
这些更多的可能性,会让我们的生活不再像过去那么快地一上来就被一个“框架”给罩住,谁谁谁NB就会将我们鄙视下去,规矩是如何,我们该怎么做等等。
当面对万千可能性时,我们似乎比过去只在一个教室里竞争时感到相对放松了,因为标准多了,有的拼了,有的做了。
好像,我们与那过去直截了当的鄙视感失联了,我们好像也开始在更多的可能性里,找到了一些曾失去的自信心。
然而,当我们最终与鄙视感“重逢”的时候,我们却早已不如当年那样淡定了,鄙视它变了很多,而面对它的我们,也变了不少。
首先我们未曾料到的是,那些和我们天天见的鄙视感虽然消散了,虽然不经常出现了,但鄙视对单个人的杀伤力却因此增加。
因为过去有一大群人为你分担鄙视伤害,如今,和鄙视1V1正面对抗的只有你自己。
比如当你好不容弄懂行业的发展,理解了很多专业术语,却在一次需要实操经验的项目中,仅仅因为不懂一个未被提起过的工作流程问题,而被客户斥责,那个时候你是被有经验的人给拎出来单独鄙视,而经验是什么你之前并没有机会了解。
又比如,当你听过成千上万个摇滚专辑,你已经认定你所喜欢的乐队、歌手一定有逼格且值得欣赏,而你的学姐丢给你一张来自不知道哪里的专辑,你一听惊为天人,而她则轻描淡写地警告你,没听过这种摇滚别自称摇滚粉,这个时候,你又被有逼格的人给拎出来单独鄙视了。
除了形单影只,没有人和你分担鄙视压力之外,鄙视感本身的“无规律出没”习惯,也将成为人们的隐藏压力来源
。
走到社会里,你不会有过去教室里那种习以为常的“被鄙视”感,你不会有老师时常拿着卷子分数来批评你的失败,让你有心理准备。
更多的时候,你所面对的是缺少标准,缺少标杆的环境,而且它还有更多、更广、更分散的“鄙视”地雷群落。
如今的鄙视感不会像过去时常而规律地“爆炸”,爆炸到你学会警觉,且养成良好的“避雷”习惯。
如今的它们更像是潜藏在未知区域里,当它们与你相撞的时候,你往往是毫无准备,自信心被炸得四分五裂,然后自问自答一些关于“怎么突然我就SB了”,“怎么突然我就又落后了”等等令人意外的问题。
当我们教育人要学会尊重,要有危机意识的时候,我们希望他对自己有一定的管控,从而面对未来。
但要让人学会管理自己,学会有危机意识是有难度的,它需要理解力,它需要教养,它需要一定的综合素质,它对新手并不友好。
与其依赖一个不够稳定的自制力去提醒自己提高,不如先学会培养一个找压力抗压力的习惯,学会珍惜那珍贵的“鄙视感”,然后在一次次大脑回路的恐慌感中找回进步的本能。
去关注一些行业里跟自己同年龄的大V,看看他们都在干嘛,在写什么文章,在看什么书,在交什么样的人,看看和他们相比,自己有多差,看看他们身兼数职的生活,然后让懒散无事的自己,找一点打击。
去学习身边的同事,领导,去参加一些行业沙龙,看看这个行业里的人都在谈论什么话题,都在做怎样的进步。让沉迷于现状的自己,收获一些刺激,和过去年轻时因不满现状而迸发出来的“改变世界”之决心。
鄙视感,能让自己有东西可以积极地思索,让自己时不时会感到自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环节,它让你学会在一定的压力下控制自己的平衡,不让自己进入“自恃过高,浑浑噩噩”的警戒线。
拥有“被鄙视”的勇气和习惯,是令自己优秀的基本。
某位著名的广告设计师曾这样描述自己职业生涯的经历,他说自己从鄙视客户,到鄙视同行,到鄙视自己用了10多年,而这个过程让他学会了很多东西,比如所有鄙视的根源都来自于自己的不够优秀,只是很多时候,内心不够强大,用鄙视作为自己“暂时不想改变”的借口。
很多时候,我觉得人们有一种“我反正没那么NB,我不愿那么努力”的侥幸心理。
我觉得这类人太乐观了,觉得自己可以不那么努力就能够安稳地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层次永久地停留下去。
现实的情况是,不让自己随时与外界交流的话,整个世界都会慢慢成为鄙视你的对象。所谓的淡泊名利是针对过去相对稳定的环境来说,而目前这个在科技驱动下,各界频现变化的时代中,保持一定“被鄙视”的习惯,或许才是更适合一个人的状态,是真正属于当代的客观清醒。
只是这个度是什么,我们如何面对变幻世界,以什么姿态什么角度切入,又以什么姿势回到内心,
这些个问题还需要时间思考和实践来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