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立骨法”的几种类型
这个“字”并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字”,它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里的立骨之“字”,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主问题,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
如果文本是地球,课堂是地球,那它是一根杠杆,一个支点,把地球和课堂,高高撑起。
1.一个标点立骨
标点符号是语言系统中最小的单位。从标点入手,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王君执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名篇《安恩与奶牛》就利用小说中一对矛盾的标点,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为什么同样是买牛,但是安恩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以此撑起了全文的教学。
再如王君老师执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台阶》时,就用了标点立骨法。这一堂课,起于一个句号,止于一个句号,读懂了一个句号,读透了一篇文章,读得回肠荡气,品得入木三分。
再比如我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抓住最后一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围绕标点符号,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为什么两句话的中间是“。”,能不能换成“;”?请联系文章内容说明理由。这样就把标点符号和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联系起来了。
2.一个字立骨
在《卖油翁》这篇文章中,可以围绕一个“徐”字立骨,从卖油翁“徐以勺酌油沥之”中的动作之“徐”,到卖油翁面对陈康素的愤然态度之“徐”,而相反陈康素则是急功近利、气急败坏,一“徐”一“急”,恰恰构成了这篇寓言中两个最主要人物的主要底色。文章的主旨也就不言自明了。
3.一个词立骨
王君老师的课例《老王》已成为经典,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活命”为全篇之骨,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第二部分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第三部分就是总结活出高贵的生命。由人个体的活命状态延展到每一个人的生命状态,使课堂具有了高度与深度。
王君老师在经典课例《丑小鸭》之中,抓住了“世界”“逃”“丑”“好”这四个关键词,带领学生沉入词语中,每一个关键词都撑起了一个精彩的环节。四个关键词建构起了这一篇经典的课例。
还有在《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一书中,王君老师在《再读〈背影〉》时也用了“关键词咀嚼法”,共抓取了四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冷,研究冷在何处;第二个关键词是“迂”,归纳为语言之迂腐、行动之迂缓、情感之迂折。第三个关键词是“泪”,探讨泪不仅仅是为爱而流,让学生体会到生之苦痛与哀之艰难是生命的常态。
4.一句话立骨
一句话立骨最经典课例应该是王君老师的执教的《散步》,这篇文章就围绕“我们在田野散步”展开,首先通过演读的方式来咀嚼“我们”,引导学生通过以声传情,来表达对人物的感情;第二部分咀嚼“田野”,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第三部分咀嚼“散步”,让孩子在慢慢地稳稳地朗读中去体会“慢慢的”“稳稳的”散步,去体会体会慢慢的稳稳的情怀。这堂课具有明显的王君特色,用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提起整篇文章。
5.一种思维方式立骨
文本内容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而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有效把握通常能够准确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可以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进入文本,突出主题。这种思维方式的立骨是“一字立骨法”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
比如王君《木兰诗》的教学是属于典型的一种思维方式立骨,就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思路是以矛盾对比法来设计。课堂的四个板块聚焦于“矛盾对比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木兰这个女郎的形象呼之欲出,让“我”之本色呼之欲出。
再比如比如王君老师的《三峡》的教学,就完全的是一个整合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一篇文言文的讲解。告诉了学生各种各样的群文组合的,知识整合的方式,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立骨。还有《孙权劝学》的教学,这种小群文的组合,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学会沟通,无暴力沟通。就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把这些文本统一整合在一起。
6.混合式立骨
如果包含以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立骨方法,我们称之为混合式立骨。比如我主讲的《变色龙》一课,我就采用的这一种方法。这这堂课我用了一句话和三个标点贯穿整篇文章——
赫留金是受害者。
赫留金是受害者?
赫留金是受害者!
由对人物的剖析,曲径通幽,层层深入,最后自然挖掘出这篇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