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作者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到:我想,它之所以能够长销,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个非常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故事:一个有缺陷的人想要克服自己缺陷,成为更好的人。另外,它是关于家庭的:一个人想要努力获得父爱。它也是关于友情和兄弟之情的:一个人怎样弥补在这方面的错误。这些都非常贴近人性,即便不是阿富汗人,也可能有共鸣。
而完完整整读过这本书的我为情节所打动:从不说谎的哈桑,当阿米尔爸爸问起是不是他偷的手表时,他说谎道:“是。”后来,当哈桑在拉辛汗的请求下回到原来那所房子时当妻子遭到塔利班的棍棒时,他站在那儿不动,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反抗,很有可能下一秒他的妻子将失去丈夫,孩子将失去爸爸。可是,当塔利班人强行占领这座房子时,叫他离开便没事儿。他不,强行抵抗,因为他相信总有一天阿米尔少年会回来,在此之前,我必须替他照顾好这座房子。最后,他被枪毙,随即妻子也死。他的儿子失去了双亲,在后来的恤孤院生活又经历了最不该经历的,一生都难以忘却的痛苦。而当阿米尔爸爸听到哈桑说是他偷的手表时,他竟原谅了他,一直认为最不能忍受盗窃,他认为盗窃是一切犯罪的原形,可他居然选择了原谅。或许正是这些情节的设计使得这本书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同时看了这本书也了解到了阿富汗这个国家,或许是当时的情境使得哈桑与其儿子索拉博的命运如此真实。
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