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轮一驶离码头,就告别了平稳的状态,海洋过分热情的欢迎来客,生怕乘客会枯燥,如同逗要哭的小孩一般,波浪左右摇晃着大船,离开海岸线越远,海洋也更热情,乘客上下左右的摇动也更剧烈以至于大部分人开始晕船。
船舱狭小游客密集,不舒服的声音都能听的到,为转移注意力,我已经选了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戴上了耳机开始听曲子,短暂的平静后传来铜管乐器尖厉、统治一般的音调,窗外一个大浪分成无数的碎雪扑上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的词在眼前无比真切的展示出来,一个大浪还没结束,船已经开始侧摇,另一个巨大的浪花是紧接着而来,在铜管声音的统治下,巨浪虽然恐怖,然而并不可怕,已然衍生成了音乐的画面,为音乐的节奏配上了完美的影像。大朵的乌云彻底覆盖了整个天空,很多黑云也天空中放不下则堆积在远处的天与海的连接处上。远处的船在浪中上下摆动着,这样的一艘小船在这无垠的大洋中令人担心噩能否逃脱厄运的掌控,音乐在弦乐与管乐中往复的更加急促,铜管的声音再次更加犀利尖锐的响起,窗外的天也更黑,浪更加急促的打在船舱上,小船的形象也越来越模糊,或许只是我多虑,现代科技下的海船一定能平安无事的。洋面上只有黑压压的水与客轮压出的白色水花,经历了前段时间的颠簸之后,对海洋的热情也开始坦然处之。单簧管、长笛和大提琴开始娓娓道来,不是水平如镜的那种平静与泰然,而是在对命运抗争的那种喜悦。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本曲所表现的是苦恼彷徨的众生相,以及威逼、胁迫人类的命运魔掌,使听者产生一种凄怆之感。这是百度百科对这首曲子的介绍。靠海县城长大的我自然对海洋有着特殊的感情,海风从来是不平淡的,她带着咸腥的味道,海边虽然没有山顶那种一览众山小与万物尽收眼底的视觉,却也能让你在一定范围内感受四周内除了海鸟与水外的那种万无一物的疏离感。曾经走在厦门环岛路的海面的栈道上,海风吹起了礁石上新娘的婚纱也吹起了沙滩上新郎的笑容,海风同样光顾着海边黝黑织鱼网灵活的手指、一腿污泥的赶海人。命运多舛瞬息万变,或许新娘新郎不在有幸福的笑容、渔船被海浪给吞噬、赶海人倒在滩涂的泥泞中起不来。即使面对这样最坏的结局,人类也不会屈服,反而写出了这样的音乐来抗争与追求幸福的生活。朋友们都在闭目养神,而我一直听着音乐靠在窗边享受着海景。
天气终于好起来了,在一片乌云中透露出了蓝色的消息,黑云慢慢消失转变了称为灰云,阳关也艰难的从船舱中洒进来,海水在不在是墨绿色了,慢慢转变成了蓝色的海水,不远处也能看到小岛,绿色的短植被覆盖在整块岩石上。此时最后乐章的铜管也不在是凄凉的感觉,鼓声也演奏着欢快的曲调,仿佛是一种胜利的宣誓。在摇晃中听着曲子声音上岸,阳关从云朵缝隙中露出几道光柱洒在海面。在所有乐器奏鸣中在岸上看着渔船上渔民搬着一箱箱白花花的带鱼,平静的码头上,岛上各民宿开着小三轮等待着游客上岸,这些游客也是给他们带来生活的希望,也许他们并不懂什么古典乐,而老柴却懂得普通人,生活,向来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