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可以确定,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论或多或少是正确的。大自然的确是由聚散不定的不同“原子”所组成。我鼻头细胞里的一个氢原子以前可能属于某只大象的鼻子;我心脏肌肉里的一个碳原子又可能在恐龙的尾巴上。
不过,现代科学家已经发现原子还可以分裂为更小的“基本粒子”。我们称之为质子、中子与电子。也许这些粒子有一天也可以被分裂成更小的粒子。但物理学家一致认为这样分裂下去,一定会有个极限,一定有一个组成大自然的“最小单位”。
可是事实却证明,当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自认为的“最小的单位时”,却是因为下一个新的更小的粒子还没有被发现而已。那么反过来是否可以这样猜想——整个宇宙外太空的无限大和被分割得无尽无休的“最小单位”的无限小或许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相连,二者的尽头即对方,就像下面的这个太极图:
或许我们的宇宙就是太极图中地那个白色小圆圈部分,一端连着无限大(暂定为黄色区域),又同时连着无限小(蓝色区),却又能够神奇地处于同一平面上。
而且这也是分形宇宙论的观点——分形宇宙论是物理宇宙学的一个小众理论,也是一种非主流学说。在17世纪由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他认为一种宇宙是由无数个单子构成,而每一个单子里面又有一个完整的宇宙。
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宇宙在不同的尺度上,确实有着惊人的重复性结构。比如,把原子放大到10的17次方倍,它表现出来的性质就和一颗白矮星差不多。如果放放大到10的30次方倍,它的各种力学和结构常数就非常接近于我们观测到的银河系——神奇吧、惊险吧、刺激吧——没法活了吧,可我还是想活着看到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