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英国BBC的一部纪录片,在几个小时内记录了人的一生。从七岁一直到知天命的56岁,岁月的力量在这一刻彰显的淋漓尽致。而我们近距离阅览了他们的一生。
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原本是呈现阶级壁垒,社会的流动性,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旧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还是穷人,却另外在别的方面记录14个不同阶层孩子的丰富人生,给人以启迪的力量。
几十年过去了,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John,被人戏称为“高富帅三人组”的其中一位,他的一生果然仿佛按照剧本,从小就上了好的小学,中学到后来的牛津大学,最后果然毕业后做了著名的律师,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家庭也幸福美满。
很多人都很羡慕这样的人生,仿佛开了挂般,一路的璀璨风光,一路的辉煌人生。
可这部片子是有着自己的局限性的,我们以上帝的视角自以为看透了他的人生,只是想当然的认为:他有那么好的教育,那么雄厚的背景,取得这样的成绩不也理所当然嘛。
我还和以前的同学提过这样的人的人生,他却一边刷着手中的剧,打着游戏还理直气壮的说,如果我也有那种背景,肯定比他还要优秀。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正如我说的那样,这片子是有自己的局限性的,我们妄图用几个小时去概括他们的一生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正如John自己在21岁时说的那样:人们总以为他们这个阶层的人生就是顺风顺水,想去哪所学校就去哪所学校,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但谁也不知道他挑灯夜读的日子,经过痛苦的日子,这是社会对他们的误解。
当时人们肯定表面上认同他的话,背地里也许会嗤之以鼻,认为自己活的更加的艰辛。但56岁时,John面对镜头平静地坦白了一些事:在他9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负担他的学费生活一直很辛苦,当时的他就已经不能代表那个精英阶层的人群了,他一直很努力,在大学也一直拿到奖学金,最后又回归那个阶层。
人都是结果论的动物,他们不会关心你背后的付出,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结果。
在他风轻云淡的脸上,谁也不知道曾经的他牙咬得多紧;在他走路带风的身后,谁也不知道他膝盖上仍有曾经摔伤的淤青。在他笑得无所谓的背后,没人知道父亲去世的那刻,他只能无声落泪。
人们不知道这些,只道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却不知道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真的唯有努力,才能让这一切看起来毫不费力。
Nick,世俗标准里最“成功”的孩子吧,真正的打破了壁垒,从偏远地区只有一间屋子的小学一路上到了牛津,后来去美国当了物理教授。如富兰克林描述的那样: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他却最沉默寡言。
他一声不响的完成逆袭,赢得了一片的欢呼和掌声。
但我在知乎里却还看到有人把这一切归功于他的智商高,轻描淡写的把他的努力一笔带过。我难以想象,他怎么就这么轻易的就下了这么一个结论,我也不想去争论什么。
但不可否认的是,Nick打破了阶级壁障。至于到底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多大的艰辛,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我们并不能在这几个小时中去经历这些,也从未经历过。
不过我相信苍天没有给他什么独得之厚,他的每一步进步,都付出
了通宵达旦的艰苦劳动和霜晨雨夜的冥思苦想。
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
《人生七年》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在那些取得成功的孩子中,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他们在7岁时就早早的知道的目标或者说是发展的方向,也许是自己的兴趣,像Nick从小时候起就表现出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也许是从家庭教育影响下的方向,考牛津做律师,像那“高富帅三人组”。对比其他的孩子,有的孩子在那时候根本不知道大学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方向,只是单纯的想少挨打,想着去父母身边 。
虽然可能不太准确,但也给我们警醒:不提小时候了,在我们现在人生七年阶段中,我们是否明白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真的有个目标,有个发展方向,哪怕是短期的?
大部分的我们依然迷茫,如刘同在《谁的青春不迷茫》中描述的那样。我们都可以迷茫,没有人规定我们不能,但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
难道要我们一直迷茫下去,一直到我们已失去青春?只能去电影院来一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去缅怀吗?
我们懂得了那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为什么?当我们有了目标,却总是难以跳出来是为什么?是行动力,是努力坚持。
人总是有一种心理学上的惰性,对客观现实和新生事物表现出的一种怀旧、后退、排斥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不想走出舒适圈,对未知的一种恐惧,害怕去作出改变或者不能一直坚持下去,又回到了舒适圈。它限制了我们。
就像《天堂电影院》里描述的:如果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我们需要跳出来,比如培养一个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下去,不说能够达到极致,那我们是否能够一直往专业级这个方向上靠呢?去旅行,跳出舒适圈。
害怕失败,不要紧,正如Pieter Brueghel的“荷兰谚语”呈现的那样:每个人都是错乱的,我们都是愚蠢的,再多做一两件会让自己显得有点愚蠢的事也无伤大雅。
不用再害怕会变得更糟了,反正我们一无所有,不如就在最该拼搏的日子里拼一把。
比起失败,我更害怕我连去尝试改变的勇气都没有,害怕像《人生七年》中的最后几人一样叹几声如果。
“如果......如果......”不过他们的人生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而现在的你呢,是否也想在知天命的年纪叹一声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