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要上网课了,疫情封校,一直在学校呆着。偶尔也会怀疑,我现在究竟想做什么 我将来有没有什么打算,是考研,留校,还是考公。我想想,扯远了,遥远的遐想算不上目标。那什么算是目标呢?
我怀着这种疑问往前走着,有过懈怠,有过努力钻研,最后想的,还是多读书、多思考、多锻炼、多钻研。
我多的书杂,不挑。我作为大学生,看看《习近平和青年朋友们》,看看《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第一次上大学,想想自己还是需要外在的启发和指引。在疫情下,在人生的困顿中,我在书籍里寻求着内心的抚慰和陪伴。
日子累时,做什么都提不上劲来,只有看书时,才有一种灵魂交流的感觉。那些名家的文字经常像雷电一样,直击人心。
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少年时光,无忧无虑,不去想着学习和前途,只沉浸在书海,似乎外界一切与我无关。所谓的忧伤也会沉重的积在心里,过不了多久,忧伤就被手上书籍里的文字抚平了。每当历经一段书海遨游,我走出新华书店,在父母的陪伴下走近市区的夜幕,我凝视着一楼排布得整整齐齐的书籍,我在心里暗暗想道:不知何时,我也能读尽这里的书。
也不知从何时起,我不再读书,即使偶尔会想起读过的书的内容,想下决心一读时,心里总是浮现其他的事,把这份愿望给压了下去。“罢了,我还有题目没看呢。”或是“我太累了。”
前途啊,名利啊,我看书的时候还小,对文字背后的沉痛一无所知,反倒好奇,真会是这样吗?那我将来,一定要坚持己见,决不能变成我讨厌的大人啊。
若说什么时候我开始不快乐,不读书了,那大概是从我拿到手机开始。人总是需要一个避风港的,如果书成为不了,那手机一定会做到。手机里的世界丰富多彩,让人流连忘返,自己的神经不断被刺激,也不用担心会累,只顾着卯足劲看着我不了解的世界,那些所谓的“钱途”,所谓的阶级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优劣高贱。
我看着看着,对手机上瘾,对现实失去了热情,对自己也渐渐远了。焦虑不安、急功近利涌上心头,我的心里像是失去了清明和智慧。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我快多年不读教科书之外的书了,那我岂不是面目全非?我重看书籍,发现了我以前未曾见到的风景。
书中的儒生求圣贤之道,不求富贵名利,并以动心为耻。儒生讲究为民请命,即使当时的人们大多愚昧,大多沉浸在世俗名利,就像当今的我和很多人一样,总有些人,坚持信仰,终成大家。比如孔子,王阳明,苏东坡,于谦,狄仁杰,张载,朱熹,范仲淹……他们大多命途多舛,世事弄人,但困穷时不失本心,不求名利,为生民着想,追求正道。
我不是想说现在人的追求有什么不好,只是很羡慕他们,在年轻力壮之际就怀揣了抱负,看淡了名利,即使遭受挫折,也不改初衷,最后能青史留名,传之后代。
我为这些“闲书”入了迷,一时间也废寝忘食,遨游其中。想想自己的钻营计较其实小觑了自己的智慧和价值,不能抬头看到更美丽的风景。“山下纷纷扰扰,山顶清静无人。”
我决定以后多看看书,快点把课业结了,把杂事了了,沉下心来,读读书,喝喝茶吧。还有在操场上打打形意拳,锻炼锻炼身体,快乐就在其中,智慧就在其中。
至于那些众人奔走的路,我走得慢一点、轻快一点吧。
PS:要出世是不可能的,只是之前一直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磨损了太多心力,需要休息,需要智慧的滋养了。人生几十年,起码要读完想读的书,多锻炼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等看到了愿意付出一生努力的事业,我便能更好的投入其中,而不会过早地走不动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