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的信息已经做处理,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记得那个清脆的电话铃响起时已是夜里11点。是经朋友介绍的一个家长的电话打进来,说是10岁男孩小江因抢手机引起跟爸爸的冲突,把客厅里的东西全都砸得稀烂,包括电视。孩子歇斯底里,如同一头猛兽,爸爸妈妈都吓呆了,只好求救于别人。
我教给小江爸妈安抚孩子情绪的办法。第2天这个孩子就来到了咨询室。他小小的个子,头发黄黄,眼睛红红,一脸的愤怒和不屑。
我通过倾听、询问、共情和鼓励,稳稳地接住孩子的情绪。进过充分的倾诉之后,孩子的心情缓和了很多,我们才聊关于手机的话题。
我们先来听一听类似于小江的来访者对于玩手机这件事的看法。19岁的来访者阿宏说:“我并不想玩手机,只是觉得很无聊,在家里气氛又很郁闷,爸爸总要告诉我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网课又听不进。又不能出门,只好在家里打打游戏,刷刷视频,打发无聊的时间。”
11岁,却已几进几出网瘾少年管理中心的西西,他是这样说的:“我也不想上网,但是爸爸常年不在家,他总说他工作忙,很少陪我玩过。网络上有人啊,最起码在网上,我能有一拨朋友一起玩游戏,能跟他们聊聊天,这样打发日子好过一些。”
开头那个10岁的男孩小江说:“我玩手机的时候,只要超过六七个手小时,我就会手抖脚抖会非常难受,站起来都站不稳,其实我也不想玩,但是我妈经常唠叨,不玩就心里很难受。”
特别是疫情期间,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几乎成为了家长们聚焦的问题。根据我跟青少年接触的这些案例,我一般都使用以下的三种方法。
第一改变沟通的姿态。家里有网瘾少年的家庭一般沟通都会显得比较僵硬。父母喜欢会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一旦孩子没有按父母的要求去做,父母就会恼羞成怒。加重指责。
10岁的”网瘾“少年小江,我多次跟其爸妈经沟通后,父母改变了沟通的方式,孩子的状况渐渐得到了改变。从原来每次都要玩七八个小时,一个星期后每次玩三个小时,三个星期之后每次玩两个小时。
原因何在?孩子说,如果妈妈反复的催促我,本来我想玩三个小时,但一定要玩到5个小时心里才会舒服一些。本来孩子想玩三个小时就能放下了,但是妈妈的催促指责和命令让孩子产生了不舒服的心理体验,要再玩两三个小时,才能把那种不舒服的体验给消除掉。
第二个方式是替代。孩子为什么玩手机,就是因为内心空虚,没有寄托,从而依赖手机。手机能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家长花些心思在生活当中多一些陪伴,创造性地做一些游戏或者活动,让孩子生活过得有意义、有趣味,孩子对手机的依恋自然就会减少。比如说有亲子游戏10分钟。现在疫情渐渐好转,可以找合适的机会,带孩子到大自然当中去体验生活,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假期我录制了21节家长课,其中有一节是《适合在家玩的游戏》,里面介绍了5个十分钟。一家人在一起讨论新闻,搞亲子阅读等等,家长和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后来不少家长向班主任反馈,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少了,主动去表达和参与家庭活动的时间增多了。
第三点就是要引导孩子正确的使用手机。手机的功能非常多,要让孩子完全的脱离手机,这个是很难的,大人也做不到。可以跟孩子一块探索手机的使用功能,比如说查资料,看视频,看新闻,还可以支付,跟亲朋好友聊天,参加论坛等等。同时有很多非常有用的软件,比如印象日记可以写日记等等。这样的引导后,孩子对手机的使用就不仅仅是局限于游戏。当然,家长要带头规范的使用手机,不要沉迷游戏,这一点很重要。
在那么多网瘾的案例当中,我的工作思路都是一样的:理性认识,多陪伴,勤沟通,替代性活动。孩子们在慢慢的走出使用手机的困惑之后,他们回过头来总在感慨自己:“其实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情,慢慢走出来后,觉得没那么依赖手机了。”
空心,是当下社会的一大通病。
如何让阳光更多地洒进内心,减少生活的焦虑和控制,成了每个公民要去面对的一个主题。
海棠(微信18176068985)
20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