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去年考了两个资格认证,其中最折磨我的是“金融科技师一级认证”,总共13本书,什么财会通识、金融通识、金融伦理道德、大数据通识等等等等,看的头晕眼花,最后幸运的通过了考试,但学到的东西多数都在大脑中涣散了。除了个证书,似乎没留下什么。去年也立flag:要输出输出输出!可一年下来一篇学习心得都没写。啪啪打脸
2023年开年,我郑重的写下了“用输出倒逼输入!”为了不再打脸,我先看了《费曼学习法》这本书,先学一学到底怎么样用输出倒逼输入。以下就是我的学习心得。总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动学习、确定目标。
第二部分:创建知识框架。
第三部分:输出。
使用费曼学习法,非常关键的第一步是:主动学习、确定目标。
主动学习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比如“我要学会弹吉他”,或“我要系统的学习B端产品设计方法”。
这意味着先有了一个学习目标,再根据目标选择学习材料,看书或找教学视频,并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在选择学习目标时,最好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因为兴趣永远是学习最强大的驱动力,也是保证学习效能的最好用的工具。
而被动学习则通常是先遇到了一本书、或一门在线付费课程,觉得还不错,又或许是知识焦虑让我们提交了付费订单,于是决定接下来的时间学习这门知识。这种情况下的学习,也是有学习目标和动力的,但一定没有“主动学习”的动机更加强烈。
不要小看这样的差异,就像第一粒纽扣错了,那么接下来的每一粒都会扣错。
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意味着更明确的目标——>更愿意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思考与总结——>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并在工作生活中实践。
而被动学习更像是一剂心理安慰,用看似努力的方式杀时间。
使用费曼学习法,非常关键的第二步是:创建知识框架。
这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因为费曼学习法的目的,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制作成一个精小的“知识包”,融入进自身的知识体系。
我明白“知识框架”、“知识体系”等词看起来是多么的宏大,尤其是当我们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时。
其实创建一个知识框架并不困难。在这里介绍一个小技巧,当我们需要针对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创建知识框架时,可以先借鉴所选学习材料,比如一本书的目录,或一门视频课的课程结构,这些往往是知识提供者已经梳理好的知识框架。
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是:
1、选择学习材料,如一本书,使用思维导图工具画出书的目录结构
2、在阅读时对照目录结构的思维导图,标记每一章节的重点知识
3、记下阅读过程中的疑问点、思考点、关联联系到的以往知识。
4、再次整理完善思维导图,形成有知识重点和个人思考的知识框架。
所以,创建知识框架并不难,难的是、不断实践运用,保持知识框架的迭代升级。
使用费曼学习法,非常关键的第三步是:输出。
这里的输出有3层含义。
第一层输出:给自己复述。
把学习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先通俗易懂的给自己讲明白了,为第二层输准备。
第二层输出:给别人分享
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别人,《费曼学习法》书中推荐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分享,这样在分享的过程中就可收获反馈,听众的提问和质疑可以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找出逻辑漏洞。
当然了,对于职场打工人而言,组建学习小组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那么我推荐通过“协作”的方式进行输出。写作的过程要求我们字斟句酌,这有助于思考输出知识的逻辑严谨性,和语言的精炼。如果有人在读完之后可以给一些反馈,那就更好了。
第三层输出:实践运用。
这同样回到了学习的第一步:学习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增加知识而学,还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学?《费曼学习法》一书的封面上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用输出倒逼输入”。但把「输出」简单理解为写文章是狭隘的,我更希望知识输出的那部分,是去实践去行动,去改变现实。更功利地说,去改变自己的现实 —— 在职场上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更好的薪水,在投资中获得更少的回撤和更厚的收益,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平静和幸福。
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在实际场景中有效地使用知识,以做出更好的决策,这才是最主要的「输出」场景。不要秀知识,成为知识的复读机;要使用知识,这才是知识管理的目的。
真正的成事者,从来不以知识渊博而闻名,他只是在关键的节点,恰当地运用知识,做出正确的决策。
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写在最后:我们身边充斥着贩卖知识焦虑的声音。害怕自己停滞不前辜负光阴,害怕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发展第二职业。总得要做点什么,上下班路上听书,一定比刷抖音更好,业余时间考个证,一定比无所事事要好。岁月静好是留给有钱人的,我们只能负重前行。
也许学习知识这件事情,本身是快乐的,至少在我3岁的儿子身上,是这样的。希望大家用更好的方式,找回学习的快乐。
最后,附上我整理的费曼学习法使用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