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已读完
1368年,大元兀鲁思虽然被明军攻掉大都城(北京),但它的影响还远远没有消散,尤其是在中亚、西亚和东欧,至少黄金家族都还是名义上的统治者。我们就以俄罗斯为例,即使在其后的库利科沃战役打败了金帐马麦汗,但其后莫斯科公国和钦察汗国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依旧在上演。沙皇俄国自称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血脉,其实,她从蒙古帝国得到的东西更多,只不过他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除了俄罗斯,还包括后来的奥斯曼帝国,帖木儿帝国(中亚),莫卧儿帝国(印度),当然更包括我们的大清帝国。为什么呢?因为大清在1636年之前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联合了蒙古部,壮大了自身的力量。皇太极继承的是元朝的正统性,拿到了“传国玉玺”,他的妻子,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皇太后,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这一事件也代表着清朝皇帝多重身份的开始,一直到乾隆朝,大清的版图才终于定型。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例,之前还有很多,作者把他们统称为“女婿大人”,就是自身有实力,却抬出了一个黄金家族的傀儡,迎娶了有黄金家族血统的女人,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利用黄金家族的名号来维持帝国的庞大疆域。为什么?因为当初蒙古大军来的时候,对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都有着最大限度的保留。赋税也不重,只需维持正常的开支就好了。所以当地人对他们渐渐产生了拥戴。此后大全虽然旁落,但这种拥戴依然存在,即使有少数想图名号取而代之,也会因为众叛亲离而身败名裂(瓦剌太师也先)。
全书已经读完了,受到触动最大的是元朝初定时期,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那几十年。我觉得我们可能低估了他在中国历史当中的作用。对此我们再把时间回推到唐代的“安史之乱”当中,这一场大乱下来,唐朝的军事实力以及实际控制的领土都大大缩小,靠着江南地区不断富庶的经济,维持了一百五十年。(这在讲谈社的第三本书已经详细说明了)此时的唐朝已经变成了一个财政型国家,到了宋代就更是这样,北宋的都城开封,南宋的都城临安就是把都城直接建在了经济的重心之处。这么做的好处是,老百姓生活富足,社会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但文化越是发达,就越是形成自身的优越感,久而久之就会看不起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而酿成民族对立。(西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点宋太宗要背大锅)
而后就是那个“崖山之后无中国”,在我看来这个中国只是仅指黄河长江流域的“小中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包含多民族,多地域的“大中国”,完成这一举动的正是忽必烈。不仅仅是控制的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中央政府的性质也变了,在这个朝廷内,包含了多信仰,多民族的官员,真正脱离了单个宗教的束缚。一个大国的政府,一定是一个政教分离的政府。
下一本书就开始转入到奥斯曼帝国当中,越往后知道的就越少,读起来就更加的吃力,可能要慢着来了。
最后附上一张写作时的情景照片,谨此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