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读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有感而发写了读书笔记。一年过去了,我也想通过自己领会的方法和感悟,谈谈我的收获——学会读书了,那么更进一步,如何阅读一本经典呢?
首先,想安利一本布鲁姆的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这本书真的适合所有人,而并非一本普通的文学通识。它在一本书里,就囊括了26位文学巨匠和他们的代表作,能够让不同喜好的读者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没有指引和推荐时,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去读?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典故,我们的人生太过有限必有取舍,而布鲁姆教授的观点是——读那些已经面世超过五十年以上的书,更严格一点,作者去世超过五十年的书。这样的著作,已经被无数的读者和漫长的时间筛选和验证过,镌刻着智慧和伟大。其实没有看过一些新晋的畅销作品或者那种连书名都是互联网庸俗热词的,完全不值得遗憾,因为他们的概念和内容真的不新鲜,所有东西都在经典中被写过无数回了。
经典之所以得以流传,其特征之一在于无论它成书的时代有多么久远,都包含着惊人的现代性。荷马史诗用美妙绝伦的语言描绘着现代正在发生的故事,卡夫卡在上世纪就能精准预见如今人类精神的总体相似性。摘下有色眼镜吧,经典绝不是老古董,相反地,它们时髦、有趣、百看不厌。两千年了,讴歌美女还是在引用东方的洛神和西方的海伦。
阅读经典的另外一个好处在于,你省去了鉴别成本。所谓开卷有益,对于经典而言,我们在阅读之前完全不用担心它的品质、格局和信息量。如果真的越读越提不起劲儿,那最大的可能是……额,不用怀疑,就是你没有读懂。经典是饱经风霜的,不会有一部附庸风雅的作品能骗过万里星河的时光。
当经典让我们茫然如坠云雾的时候,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读懂。这时应该怎么办呢?我的笨办法就是再读一遍。甚至是用0.5倍速再读一遍。读不懂就放慢节奏,给头脑反应和更新的时间。晦涩和艰苦的阅读体验一定能为你迎来豁然开朗的时刻,无论如何请不要弃卷。多年来的读过的书让我相信,笨办法就是好办法。这就有如一堵精神世界里的万里长城,偷懒,只会把你永远隔绝在真理的塞外。
如果我们现在的知识储备实在不够支撑我们读懂一本万世之作,那么就从关于它的书评、解析和争议读起吧。网络上的信息太多了,多参考其他人的观点总能解释一些疑惑。但请注意,不要用这样的思路去应付所有问题,别让你的大脑习惯了寻求帮助。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能量去解决问题,除了不易怠惰,更因为这种进步真的是巨大的、爆发式的。
经典与平庸的分界线之一在于,经典永远是留白的。平庸文学总喜欢说事情说得特别满,生怕你不明白它的用意。比如一位当代国内的大热作家,几乎所有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众电影或剧集,因为她作品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你毫不费力地捡拾“意义”。虽然得罪人,但我认为她的名气是只属于“红了”的名气,不代表其他,我把她分到了平庸文学的范畴。
布鲁姆教授推荐的经典篇目差不多够用了,读完《西方正典》中介绍的近三十本书之后,我们的阅读水平就通过了及格线。进阶地阅读,会不断训练我们敏锐的感受力,我们将越发能够探秘到书中欲言又止的秘密和作者的未尽之意。
关于如何阅读一本经典,我只能说,没有任何的捷径。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一件事,即捷径无法解决真正根源的问题,它多用于通关。而根源问题只能在我们实事求是地付诸大量时间和实践才能得以解决。我曾经在喜马拉ya上看到一节西方思想史,博zhu号称能在十分钟内讲明白苏格拉底,我点进去听了听,还剩三分钟的时候就关掉了,这点时间换苏格拉底本人都讲不完。
这么说吧,同学们,你可以在十分钟内学会搭讪、十分钟内学会一道快手菜、十分钟内学会手机购物、甚至十分钟内学会如何逃生,但是十分钟内,你绝对不可能学会苏格拉底。请大家记住了。
所有经典概莫如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