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讨论“福格行为模型”中提示这个要素,首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福格行为模型的公式

没有提示,行为就不会发生,提示就是在对你说:“现在就行动。”
提示是生活中的隐形驱动力。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数百个提示,却极少留意到它们,而是直接采取行动。绿灯亮起,你会踩下油门;超市里如果有人递给你一小块试吃奶酪,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接过来;电脑上弹出新邮件提示消息,也许你会立刻点击并打开它。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设计的,提示都在告诉你:“现在要做这件事。”
提示,是行为发生的决定性要素;没有提示,行为就不会发生。
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讲解了行为设计的前4步:
❶ 明确愿望
❷ 探索行为选项
❸ 为自己匹配具体行为
❹ 从微习惯开始
今天我们进入行为设计的第5步
❺ 找到“对”的提示
让我们来看看,提示都有哪些类型,以及它们如何发挥作用。一旦了解清楚这个问题,就可以不再将提示交给运气或交到其他人手中,转而开始在肥沃的土壤里培育我们的新习惯。
生活中有3类常见的提示:人物提示、情境提示和行动提示。
1.人物提示
这类提示依靠的是你的内在去完成行为。身体的本能就是最自然的人物提示。身体会提醒我们做出本能反应,比如肚子饿、困倦和想上厕所。人类经过进化,拥有了相当可靠的提示来做出必要行动。然而,如果行为无关本能或生存,那人物提示可能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人类的记忆是不够可靠的。也许你偶尔能记得妈妈的生日,但如果依靠人物提示,恐怕还是忘记的时候更多。
2.情境提示
情境提示的有效设计方法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
作者福格教授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大约10年前,我发现有些行为一星期只需要做一次,比如浇花、支付账单、重启电脑。一开始,我尝试在手机上设置了提醒闹铃。浇花的闹铃是星期六上午10点,但我大多数时候会在杂货店里,所以完成这个任务的能力是零。这个行为位于行动线下方。有时候,某个任务的闹铃响起,但我已经完成了当周任务,这个提示就有点多余了。
为了设计出适时的有效提示,我做了不同的尝试并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在每个双休日会写一张小号提示标签贴,大概是我常用便利贴大小的一半,然后把它贴在活页本上写着双休任务的那一页。现在,星期六早上我的常规日程就是抽出这一页,把它放在厨房柜台上。简单极了。这一页内容变成了我的双休清单。每完成一件事,我就会贴一个标签,这样就能只看那些未完成任务。双休日完成最后一件事后,我会把整页翻过来,再贴一张标签贴:胜利!而且我会把这页纸保存起来,下个双休日继续使用。对我来说,这个清单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我终于能用一种可靠的方法来完成清理冰箱和浇花之类的事了。
情境提示有时是有用的,但它也有可能会带来压力。管理好提示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如果设置的情境提示太多,可能还会产生反效果——令人变得迟钝,无法注意到提示,比如听不到提示铃,或对便利贴视而不见。这就像是住在火车轨道附近,一开始觉得火车发出的声响难以忍受,后来……哪里有火车?
3.行动提示
有一个比情境提示更好的选择,那就是第三类提示——行动提示。
行动提示就是将你已经在做的行为当作提示,以此来提醒你为培养新习惯采取必要的行动。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提示。行动提示是一种将微习惯和行为结合起来的方式。例如,你已经拥有的刷牙习惯,就可以作为用牙线洁牙这个新习惯的提示;打开咖啡机就可以作为做伸展运动这个新习惯的提示。
你已经有很多固定的日程,每一个都可以作为培养新习惯的行动提示。比如,早晨睡醒后下床;烧水泡茶,或是打开咖啡机;冲厕所;送孩子上学;下班回到家后,把大衣挂到玄关;每晚睡觉时头枕在枕头上。这些行动已经非常自然地融入了生活,你根本无须多想就能顺畅地做到。因此,它们可以说是绝佳提示,将它们当作提示是一种从容的设计方案。你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日程生态系统,只要好好利用它即可。
相比于人物提示和情境提示,行动提示的效果是最好的,作者还给它取了另一个名字:锚点。
如果你想培养某个习惯,那可以从当前的日程中找到正确的锚点来当作提示。之所以选用“锚点”一词,是因为我们要找到一些可靠的事情,并将它们和新习惯绑在一起。

利用锚点来设计提示是一种很棒的方式,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不需要手表或时髦的App就能提示你去完成新习惯。你自己就能有效地进行,你会发现简单设计技巧能带来多大的转变。“之后”的力量不是魔法,更像是化学反应。为对的行为安排对的顺序,于是转眼间,一个新习惯水到渠成。
好,今天我们学习了提示的3种类型:人物提示、情境提示和行动提示。其中,行为提示更为可靠和高效,即把已有的生活习惯作为“锚点”,来培养新的习惯。培养新习惯要先从微习惯做起,循序渐进逐渐成为其他新习惯的“锚点”。
下一篇文章我们讨论:设计“对”的提示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