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你三观的释义
中国有句俗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当我们看到自私自利之人,贪婪到只为一己利益考虑时,不禁脱口而出这句话。
老祖宗真的在说人性本是自私吗?非也!!!
为,发音二声“wei”。
释义:做你自己。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本(刚刚读到一篇文章,高晓松:我要教育女儿心安理得地混日子也这样讲),如果不活出自己,天诛地灭啊。
反观现代教育
我们把孩子放在一个模子里去比较,去竞争,家长的关注点是:孩子有没有拿第一,有没有做人上人。
诚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龄期儿童,同伴的认可,影响着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
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是一个人能否活出自我的基石。
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的教育体制,衡量标准太单一,单单“学习成绩”这把尺子,去比较天性各不相同的孩子,孰优孰劣?
可笑!但又极为便利,在没有更科学更规范的标准之前,考试是普通人实现阶层跨越的通道,几千年的科举制度,受人诟病的八股文考试,是普通老百姓实现翻身的机会,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如今,学历依然是人在社会立足的敲门砖,虽然势微,但在就业大军浪潮中,学历帮助你跨越各大企业的门槛,迎来事业的开篇。
普通人的生活大都如此!
生命力旺盛的人,不惧这种压力,照样活出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在社会上功成名就的,大都不是上学期间学习最好的。
让孩子绽放自己生命独特的美感
萨古鲁:如果竞争的教育一直在进行,真正的人类天才不会绽放。真正的人类能力不会在竞争中找到表达。当你在和某个人赛跑时,你只会想着要超过这个人。你不会想你最终的潜力在哪里。
真正的人类能力只会在绝对的放松中找到表达。只有当你的内在是快乐、祥和、平静的时候,你的头脑和身体才会表现最佳,找到完满的表达。
我的孩子,生性内敛,见到陌生人,不爱讲话。
楼下那么多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见面后很热情跟她打招呼,她或者装没听见,或者把头埋在我身上“逃过一劫”。
这时,“害羞”的标签就贴过来了。
“这孩子害羞”。时间久了,孩子自己都说:我害羞。
我给她解释:你不是害羞,你只是没有准备好,当你准备好,你就能做到。
有一次,再见到奶奶们打招呼,她终于自己开口回应,不用我代劳了,还开心的告诉我:妈妈我跟他们打招呼了,我准备好了。
难道这个世上打招呼只有一个标准吗?见面后一定要热情洋溢的表达亲近感吗?一定要大声,活力四射吗?
请,也允许小小的声音,内敛的表达。
让孩子绽放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