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我们一家三口从婆婆家返郑。
由于各种预想不到的因素,导致到家时间比我预计时间晚2小时。
这期间要感谢王永春老师及时雨般的嘱托,她千叮咛万嘱咐的跟我说,不要批评孩子,甚至还“威胁”我:“今天晚上如果孩子发现作业无论如何都写不完了,如果孩子哭你们俩要敢发脾气,以后我就不理你了啊。”
我,听话照做。
吃完晚饭,孩子开始疯狂的赶寒假烂尾楼工期——寒假作业。
当然了,我老公也是配合默契。
看到孩子在卧室写作业,我就到客厅完成我的各项打卡作业,不知不觉已经10点多了。
老公有些生气了,质问我:你有多么重要的作业,一定要在现在完成吗?孩子作业还没写完,她现在最需要你在身边陪伴,你都不能放放你的作业吗?
如果是以前,我立马就会被激怒:那你咋不去陪孩子呢?我是在打卡我的作业,我也没闲着呀?倒是看看你,躺在床上,得劲儿吧?既然你这么闲,你去管她呀?凭啥都必须是我得陪呢?
实际上,我并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气,也没有逞一时之快,也没有被他的情绪给带走,而是保持安静,保持情绪稳定,第一反应是“看见”——我“看见”了他发火,仅仅是因为他沟通方法不当,我“看见”了老公也是为孩子好,他“看见”了孩子此时此刻特别需要妈妈的陪伴,他“看见”了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作业还没写完,可能陪伴孩子的话,孩子会有些害怕。
我甚至在第一时间“看见”了老公因为白天连续开车7个小时的辛苦。
所以,当他发脾气时,我一点儿也不恼火,而是做好自己情绪的“定海神针”,做好此时此刻引导家庭走向和谐局面的“定海神针”。
于是,我赶紧和颜悦色的跟老公说:老公,你白天开车辛苦了,你先睡吧,我现在就去陪孩子去,你说的对,也批评的及时,我都没有想到孩子现在最最需要的是,我在她身边陪着,我啥也不干了,现在就去。你赶紧睡吧。”
我来到孩子卧室,孩子悄悄地问我,刚刚爸爸是不是在批评她?
我立马“大声”澄清:哎呀,不是的,你爸爸刚才是在吵我呢。(孩子一脸疑惑)你都不知道啊,宝贝儿,爸爸是在批评我没有过来陪你,说你现在特别需要妈妈陪伴在身边。所以,妈妈赶紧过来了。
我的故意“大声”,把老公从另外一个卧室“请”了过来,他和颜悦色地跟孩子“澄清”:是的,宝贝儿,爸爸刚刚就是在批评妈妈,让她赶紧过来陪你。
说完,爸爸“讨好”似的也坐在孩子旁边:爸爸也来陪你。
此刻,偷偷观察孩子的表情,嘴角上扬(至少心里是暖暖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靠山,父母要做孩子暖暖的光,父母要给予孩子的是满满的安全感。
孩子说,爸爸,不用了,你去睡吧,妈妈在这儿就行了。
在随后的学习交流中,王老师肯定了我当天晚上的做法,让我内心充满了力量,教育孩子的信心在日渐增加,虽然还会遇到困惑,但是坚定了我在心理学生活化道路上走下去的勇气与信念。可见,成年人遇阻,尚且坚强的后盾和支持力量,而不是指责批评和催促,孩子那么幼小,三观尚在形成中,比成年人更加需要认可、理解、肯定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引导。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看,锻炼“看”的能力,如此重要。
通过一次用心、用眼、客观的“看见”,没有被他人的情绪带走,让老公和孩子都得到了认可与理解,让整个家庭都安静下来,和谐局面随之而来。
又想起来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正如院长所说,我好了,全家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