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河南延津人。该书曾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今天我要说的是,书中的部分人物故事情节。
小说人物众多,关系微妙而复杂,不沉下心看,看着看着就忘记人物关系了。
首先出场地是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老马的关系。
老杨走哪儿都说和老马最铁,老马是他最好的朋友。
可老马却不这么认为。
为啥呢?
按老杨的话说,老马是个“眼圈子大的人”,啥意思呢?就是啥事都比自己看的远,看的透,说白了就是有主心骨。
也就是老杨这么认为罢了。
老杨相反,啥事都爱请教老马,认为老马比自己看事看的透。
就为这个,老马觉得自己比老杨有见识,所以打心眼里看不上老杨。
所以这人哪,再好的关系,一旦你有求于他了,哪怕只是征求个意见,久而久之难免这朋友关系也变得不平衡了。
你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但自己心里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
老想让别人替你拿主意,别人有时也未必是诚信诚意的为你着想。
所以说到底,啥事还得自己拿主意。
要不然,表面上看着亲兄热妹地叫着,私下里也说不准,哪天你就成了你哪个好朋友的老杨了。
老杨有三个儿子,主人公是二儿子杨百顺。
叫百顺可啥事都不顺,因为上学的事,和老杨闹了别扭,一气之下逃离了这个家。
当然,上学的事只是导火索,他早就看不惯老杨了,其中最看不上的就有,老杨处处找老马拿主意这件事。
也巧他上学这事,还又是老马出的主意。
老杨本打算一个也不让上,经不住老马的鼓动,就想着送去一个,这俩人都想去,咋办呢?
老马就说让哥俩儿抓阄,俩阄都写上“不上”,先让老二抓。
这样一抓,老二只能自认倒霉的在家卖豆腐了。
没有不透风的墙,最后杨百顺还是知道了,就连他爹和老马一块恨上了,连带着兄弟之间也有了隔阂。
好多父母兄弟之间的矛盾,有时就是这样产生的。
老杨要是不听老马的,把事摊开了说,也许结果就不是这样。
说到底,还是老杨没有主意,听了老马的话,办坏了自己的事。
2、
再说杨百顺,离开老杨后,一没手艺,二没本钱,能干啥哪,正发愁呢。碰上了剃头匠老裴,老裴救过杨百顺。
老裴就把他介绍给了杀猪匠老曾做了徒弟。
跟着老曾杀了一段猪,眼看着就要出师了。因为师娘的原因,黄了。
老曾没续这个媳妇时,百顺盼着他早点续上一个,为啥呢?
因为,老曾的俩儿子不愿让百顺住家里,这样百顺每回收了工,还得回杨家庄,回杨家庄住,就还是没有脱离老杨,这是百顺最不愿意的。
可生活这个大导演,往往不按你的意思办。谁知道师娘来了,住依然没解决,事更不顺了。
以前和师傅一块去杀猪,回来主家给的猪下水,师傅都是让百顺自己拿三件,这是规矩,学徒没有工钱,这就顶工钱了。
可师娘来后,每回都是师娘拿好了来一句“百顺,你的下水”。
这一拿一递,百顺不自在了。
给和拿他不一样。
慢慢的心里有了疙瘩。
后来师傅的腿疼,走不了路,接了活以后,就只能百顺一个人去干活,心里有了疙瘩,就想抱怨,终于有一天没忍住向外人发起了牢骚。
还是那句话,没有不透风的墙,传到老曾这全都变了味儿,这样百顺又把这个活儿弄丢了。
你说,他要是先忍忍,光干活别抱怨,结果会是啥样呢?
3、
杨百顺离开了老曾,来到了老蒋的染坊做挑水工。
无意中把老蒋养的猴子弄跑了,光想想老蒋惩罚他的那个场面,就吓得他连夜跑了,真要是勇敢的面对了老蒋,指不定啥结果呢?
人有时要勇于承担责任,遇事都跑不是办法。
离开老蒋碰到了传教的老詹,百顺并不愿信主,但没办法,为了有口饭吃,不但信了主,还按老詹的意思,把自己的名改成了杨摩西。
这也不全是老詹的意思,百顺自己也觉得当杨百顺当够了,改就改吧。
他这是想逃避,逃避以前的自己,可生活在那儿,能是你改个名字就能改变的。
哪怕后来,入赘了吴香香家,又把名字改成了吴摩西。
他和吴香香并没话说,入赘她家也是为了生活。
吴香香的5岁女儿,倒和百顺俩人能说的着,以至于后来吴香香给别人跑了,都把巧玲留给了百顺,没有了强势的吴香香,百顺巧玲俩人倒是过的很开心。
但是架不住,巧玲的爷爷和姥姥的捣乱,非要百顺去把吴香香找回来,说事儿不能就这样算啦,要不然这面子往哪搁。
就这样,为了别人所说的面子,百顺带着巧玲不情愿的出去找吴香香去了,本打算做做样子,过几天就回来,也算有个交代了,谁成想人没找着,还把巧玲弄丢了。
他和他爹一样,听人家的话,办坏了自己的事。
这个叫百顺的人,咋事事不顺呢?
磨过豆腐、杀过猪、挑过水、种过菜、卖过馒头,可啥也没干长,最喜欢的喊丧一次也没尝试过,就碰到一个说的着的巧玲,还把她弄丢了。
看着是一个一个的差事,都是因为外人的原因才干不成的,可说到底,自己才是关键。
遇事都逃避,做事没忍性,办事没主见。
唉,杨百顺就只能把生活过成这样了。
我就先剧透到这儿,愿闻其详的,还是自己去看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