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无疑是今年教育界的热词,从4月份颁布至今,一次次学习一轮轮培训,及至不久要进行的考试测评,热浪不停。
接触课标,其实也就最近几年。工作的前若干年根本不知课标为何物,稀里糊涂地教了十几年学。似乎是从前几年,课标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自己的教学中,于是有意识地借来看了看。彼时还是2011版,挺薄的一本小册子,翻看了一遍,没啥感觉,也没有深入学习。如今,新课标出版,已不是想不想学的问题,而是怎么学会的问题。
新课标中新词汇新概念不少,连校长建议我们阅读《大概念教学》,辅助理解课标中的概念和理念 ,更深入地学习。
新课标中最核心的一个词应该就是核心素养,构建素养型的课程目标体系可谓本次育人导向的一个最典型的表现。课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很多专家的解读中都提出,这种素养就是习惯于做正确的事的能力。
《大概念教学》中指出,核心素养的精髓在于真实性。刚看到这句话时我很不理解,素养是一种能力我认同,但和真实性有什么联系呢?及至了解了真实性的含义后我明白了。
真实性指的是“超越学校价值”的知识成果,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即能将学校所学迁移到现实世界中去。书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都是“惰性知识”,只是顽固地在某个学科、某个单元,甚至某节课里待着,很难在单元与单元,学科与学科,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之间迁移。致使在学校和生活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我们很难调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而素养则能在真实性情境中解决问题,使知识不再具有惰性。正如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所说:“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的生活。”
看到这儿,突然间特别感慨,这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才是学习的终极价值所在啊。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很少站在这样的理论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似乎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努力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却忽略了,学生最终的归宿必然是生活,如何进行知识迁移,搭建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的桥梁,才是我们最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