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东汉的史学家荀悦有一段话来讲形势,可以供你参考:“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他说要确立一个策略来决胜,不管是战争还是平时你要搞改革,你公司做什么事,主要有三个要点:第一个是形,是大体得失之数。就是判断大概行不行,看看能不能搞定?第二个是势,是临时之宜、进退之机。到了现场随机应变、顺势而为,就是讲势;第三个是情,是感情的情。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应该是意志力,看你的意志坚不坚定。对于主帅来说是看你的意志力,对于团队来说是看你的士气。”
这句话首先让我清晰,在做决策时,有三个衡量判断维度,即:形、势、情。基于这三个维度的判断,再决定要不要做这件事。这就让自己的决策有了判断依据,不再是拍脑袋的。
关于「善战者」的描述,文中有三句话:“①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②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③善战者,胜已败之敌也。”
这三句话让我清晰地看到「善战者」这个角色的自画像是:①先为不可胜;②胜可知,而不可为;③胜已败之敌。
①『先为不可胜』是关于自己的,也就是说,从「形」的维度判断,自己能不能胜完全在于自身实力。当明白了这个因果之间的关系时,注意力首先要聚焦在「自我提升」上,也就是“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
我在这里再次深刻地体会到《大学》中强调“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理。也就是说,不需要通过实践的「失败」才能认识到自身的虚实。
②「胜可知,而不可为」;知道自己可不可胜,是很重要的『知己』。如果知道自己在「形」的层面可胜,那么就进入了「势」的层面,也就是等待『胜机』出现。「胜机」是关于敌人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如果出现就「一战而定」,如果没有出现,不强求。
华杉老师讲道:“他自己已经败了,这时候你赶紧去推一把”。
③「胜已败之敌」,善战者能够战胜的是已经失败的人,之所以能战胜是因为敌人已经失败了,善战者碰上了那个「时机」,推了一把,加速了敌人的失败。
关于「善战者」的三个自画像,贯穿始终的是『等待』。第一层是,给自己时间去积累,增强实力,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第二层是等待「胜机」出现,这个时候善战者清楚自己『可胜』,但敌人并没有犯错,「时机」不成熟,没有胜的形势,就要按兵不动;第三层是『等待』敌人失败,敌人一旦犯错,「胜机」出现就抓住机会,击败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