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知识体系的办法

打造知识体系需要笨办法,完善你的“元知识”。

很多人看到“元知识”会一头雾水,这是什么?

不过就算没有听过这个名词,很多人应该是听过“元认知”的。所谓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它包括所有对于认知的认识,以及对认知的控制与调节。

知道了这个以后,再理解元知识就容易多了。同理,元知识是组成知识本身的更基础的知识,以及控制与调节知识的知识。简单来说,就是要得出A知识,首先要掌握哪些B知识,以及从B到A的算法是什么。

元知识是更底层的基础和算法,要打造相对更为正确的知识体系,就必须从自己的元知识系统开始武装。道理也很明显,底层若是不正确,上层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今后先碎片化阅读,后将碎片化阅读过渡到系统阅读这样的方式会成为主流。前者提高效率,后者夯实元知识,以及检验元知识是否有误,从而不被某些毫无逻辑的碎片化阅读内容误导。

那么,既然元知识如此重要,我们究竟该如何完善自己的元知识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坚持用科学、辩证和逻辑的思维来往自己的脑子里加东西。同时,遇到跟自己现有知识体系不符的东西能用客观、理性和思辨的态度去对待。这个答案虽简单,但做到却很难。不信?你都不需要环顾周围,仔细回顾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就行。我还可以给你一个身边的真实例子,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我有一位朋友,特别相信命格之类的东西,一遇有重大决定就会去相应的书里翻查到底该怎么做,但有时书里又写得模棱两可,怎么办呢?朋友就会按照自己对书中批示的理解选择对应的做法。等事情结束以后,根据事情的结果在该书里写下批注,以便“深刻”解构书中那模棱两可的表达中蕴含的“真正含义”。朋友将这一整个过程叫作“悟”,自信将这些书悟透了,便参透了天机,无往而不利。每每有人提及此乃迷信之时,朋友便会用一句经典的话回应:“科学也不是什么事都能解释得了的,你怎么知道是迷信,还是天机呢?”

这个例子从头看到尾,你可能知道他是不正确的,不过是否看得出哪里不正确呢?

说句公道话,他的学习态度不可谓不端正,而且还有自己的测试方法,比起很多人来似乎已经“科学”多了。然而,这样的做法却从根本上便出现了问题,那就是他将现实中的结果同书中的“预言”去逆向地一一对应,从而试图剖解出预言的“真正含义”。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给自己埋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书里说的肯定是正确的,区别只是自己理解得是否到位而已。

这就有大问题了,因为他笃信书是不会出错的,出错的只会是解释的人。于是就算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他用同样的做法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他也不会怀疑书的正确性,而只会去找个理由调整批注解释给自己听,这跟掩耳盗铃其实并没有什么分别。

所以当元知识出了问题,不管你用看起来多么正确的方式,推导出来的结论几乎肯定是有问题的,遑论你以此建造起来的知识体系。

知识大厦的建造和科学之塔的累积一样,不求快,但求稳。先将自己的元知识一点一点变得更为正确,像做手术一样小心翼翼地清洗自己的大脑,然后用左右互搏的方式去看待每一个问题,并将有用的东西慢慢地、再慢慢地加入你的自有概念,让它们逐渐形成一个粗浅的小体系。

很多人可能会对“左右互搏”的概念存有疑惑,其实这是一个避免“证实偏差”的手段。每当你有了一个偏向之后,最好转向相反立场,如此循环往复几次之后,每一件事情的本质才能慢慢浮出水面。于是,你的知识体系里的内容才会“尽量正确”。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这样的思考习惯,当有了一定的基础打底之后,就会更有能力,也能更加快速地判断哪些知识是你该深入挖掘、能拿来给你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哪些是一眼就知道无须再浪费时间去了解的了。

学会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一种很特殊的能力,要说能用它来吃饭还挺难的,因为它无法作为一项独立的技能去换取价值,但它又切实影响着我们的各项能力,所以算是一项非常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视的能力。

很多人问过我:“如何才能做到深度思考?”这个问题有两层意思:一是他们本身还没能经常性地做到深度思考;二是这么问这个问题果然印证了前面这一层意思。因为但凡有过一点点自己的深度思考,再结合搜索引擎的内容,多少也能问出点更具体的内容,提问这件事也见水平。

深度思考这种能力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对于某些对追求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有一些执念的人来说,深度思考更像是一种精神,不用学就会,是一种自发进行的过程。而对于某些并没有这种执念的人来说,深度思考则是一种需要刻意养成的习惯,非常困难。没有重大利益持续吸引则无法坚持,理由是它本身并不给予即时刺激和回馈,甚至当它回馈你的时候,你都不一定能感觉到。

要学会深度思考,首先得弄明白深度思考的目的。深度思考最主要的目的是给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吗?并不是。元知识是底层的基础和算法,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而深度思考则是对元知识这种底层算法的测试和修正的过程。

元知识决定了知识大厦的有效性,若是元知识有误,那么往上加的东西越多,只会错得越离谱。深度思考主要是一个发现错误、发现矛盾,并及时修正元知识的过程,而非完全顺着脑子里原有的条条框框深化固有知识的过程。注意,这句话不代表深度思考就不能往原有的知识体系里加东西了,但应该非常警惕,用本质化和逻辑化思考的方式去测试元知识的正确程度。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逻辑上有没有毛病,它本来该是什么样……当发现矛盾的时候,用最基础的学科,比如逻辑学、哲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去检验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而不是用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等概念去判断。

深度思考是人人都该掌握的能力,它与你目前有多少知识储备几乎没有关联,也与你是不是某些领域的权威人士无关,甚至跟你的神经智力的关系都不是很大。很多看似聪明、看似很有知识的人,很多时候都不一定具有这种能力。就算具有这种能力,也根本不知道怎么用,而是只知道在自己固有的知识框架中进行排他性思考。于是,你看到他们可能会有很多著作,可能会出席很多讲座,但经常会说出蠢话,做出蠢事。

举个例子,很多人对一些迷信知识进行了非常多的思考,扩展了之前的理论体系,甚至成为所谓的“大师”。在很多人看来,这也算是深度思考,但其实并不是。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只是在自己的知识框架里将大厦建得很高,却并没有检查过地基,比如我们中华民族就有相当一部分的传统文化,理论依据就完全是错误的,都是古人在对各种事物的认知水平相当低下的时候,根据经验穿凿附会出来的,却被某些没有深度思考能力的现代人奉为圭臬,当然这里我并不是指所有的传统文化。

打造正确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慢过程,当我们只希望摒除“异己”,一味贪快时,那么这种深度思考就可能反而成了知识体系摇摇欲坠的帮凶。

分享、分享、再分享

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有一整套流程的。虽然这些步骤有时会有交叉,有时会同步进行,但大体的流程是这样的:先要通过深度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元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有效知识,哪些是次有效知识,并将需要的有效知识挑拣出来,接着提升有效知识的层次,将信息知识转化为加工知识,进一步打造成体系知识甚至是智慧。

这样就可以了吗?还不行,还得查漏补缺,把知识体系尽量补圆满了。虽然绝对圆满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尽量靠近。

不过查漏补缺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哪怕你将“结构化思考”的能力运用得再好,也不太可能正向思考到所有的方面,因为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不愿意去改正,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些逆向思考。

相比于正向思考的结构导向,逆向思考是问题导向的。碰到问题了,以现有知识体系解决起来有困难了,就知道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了,所以在这个点上,能够发现问题才是关键。也就是说,你得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或是自己哪里有瑕疵,然后才能想办法解决。

那么如何更早更多地发现问题呢?有一个很笨但很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分享、分享、再分享。

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第一,分享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我把好的思想或方法论分享给你,你多少有所得。反过来,也许你会提出一些不同的东西,触发我更多的思考。哪怕你并没有提出什么新见解,单单是我自己在分享的时候,也是一个对知识的自我记忆和强化的过程,依然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二,分享是一件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的事。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要做一次分享之前,就会特别主动认真地学习,原因就是怕出丑,分享的对象人数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

第三,每一次分享过后,将各类反馈进行归类和收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式。因为随着你分享次数的增多,你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见解和问题,这就跟雇用了一批黑客帮你“捉虫”一样。现在你免费雇用了一大批的分享对象,帮你找出自己还需要往知识体系里添加些什么,或者原有的体系有什么逻辑问题,简直是太划算了。

知识体系的稳固是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上面的各种“笨办法”,而只有持续践行这样的“笨办法”,你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加接近正确和完整。持续学习,为何你无法坚持下来

学习的动力

知识这个东西,仅知道怎么学是不够的,知道怎么学和有动力坚持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学习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讨人嫌的,因为很枯燥,尤其是系统性的学习,更加枯燥。但世上就是有那么些人,在明知道红烧肉更好吃的前提下,还是选择吃水煮青菜,结果就是他们的身材可能会更好,身体也相对更加健康。

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为何这么强,或者说他们的意志力源于哪里?有一个听起来很简单但很实在的答案,就是要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并懂得行为和目标之间的关联。

《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了激励士气,对着已经渴得走不动道的将士们一本正经地瞎说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又甜又酸,用来止渴再好不过。”将士们一听,口水直流,拼命行军,真的很快就看到了水源。这虽然只是“画个饼”,但也能看得出一个清晰的目标对于改善行为的作用。试想,如果曹操不画这个饼,大家蔫巴巴地上路,龟速行军,可能还没看到水源就会有很多老弱残兵归西了。

学习也是一样。很多人会在开年的时候为自己定下很多目标,然而如果有人将它写下来并保存到年终,就会发现能够有效执行的怕是寥寥无几。这种动力迅速衰退的现象在大多数人身上都能看到,关于懒惰的认知我们提到过,之所以我们会懈怠,最大的原因是认知能力不足,表现在学习上就是目标不够清晰,或者并不真正了解行为跟目标之间的关联。虽然大体上知道这么干有用,但可能并不必然有用,或者不这么干没准也有用。

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就在于对目标的认知,面对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些动力,越确定自己要变成的那个样子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越确定自己正在做的行为能有效导向那个目标里的样子,那么我们的学习动力就会越足。

让收益可见

学习跟打游戏有些相似之处,比如都是任务制,但它们也有些不同。打游戏完成任务后的经验值获得是看得见的,多增加一个经验值,就能厉害一分,这是个线性可见的对应关系。学习则不然,不管你一时之间给自己塞下多少知识,看上去都没什么变化。也许你真的变得更好了,但由于收益反馈不即时,就很容易给人一种做无用功的感觉。

人是需要短期刺激的动物。如果让一个孩子坚持5分钟不动,就给他一块糖,那么他能坚持住。如果让一个孩子坚持50分钟不动,就给他100块糖,那么他可能最后一块也拿不到。

于是,解决的方案就得从收益的可见性和即时性入手。

要让收益即时可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目标分解。大多数人在做事开始之初,由于没有积累,就进入不到快速增长的红利期,于是可能要花费10分力气才能有3分收益,但一旦上了轨道达到某个积累点之后就会迅速突破瓶颈,这时只需要3分甚至1分力气,就能有9分或者10分的收益。如果用图来表示,大体是下面这样的:

从图中可以看到,普通人在到达快速增长点之前,往往是过了很久都没有什么回报。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沮丧,进而放弃。

为了不至于半途而废,我们就需要找一些短期刺激来获取成就感。不管这些成就感是不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需要让自己足以感知到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这样就有理由说服自己接着往前走。

不过,仅是知道目标分解就可以了吗?肯定是不行的,目标分解的范围太大了,怎么分,分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很有弹性的,我们还需要一些准则。

首先,我们很容易就能将自己的某个宏伟目标分为短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这个不难,只要你画出一个大体的路线图就能完成。其次,我们可以把这些目标继续细分,比如中期目标是由若干短期目标组成的,远期目标是由若干中期目标组成的。再次,我们把自己缩小,将短期目标当成最初那个宏伟的目标。最后,再重复一次这个过程,直到什么程度呢?直到你的每一个小目标都是收益可见的短期目标为止。

这有什么好处呢?就像我们在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时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等级限制,做不下去任务,于是,不得不回到枯燥的打怪练级生涯。这时,游戏公司就用了这个小技巧,它不会让你打很久的怪才能继续下一个任务,否则很多人就没兴趣了,所以它给你的一定是一些收益可见的短期就能完成的目标,让你的每一次小努力都能开启一些新篇章或新玩法。

学习当然也可以借鉴游戏的设计模式,我们倦怠,我们不爱学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带来的效果在短期内是不明显的。当你像玩游戏一样,看得到自己的每一点经验值上涨,也就是收益的量化较为确定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自己努力多久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可以达成哪些阶段性的成就,这样我们的努力才会更有动力。

因此,分解目标请从分解成确定收益的短期目标开始。如果你分解出来的短期目标,达成以后是没收益的或者收益的确定性不太明显,那就得重新分、继续分,直到将自己的学习过程设计成游戏一样有吸引力为止。

学会正确计算价值

学习肯定能得到价值,这谁都知道。

那么当你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能得到多少价值?可能很多读者回答不上来,也许有小部分人还会认为没价值,因为不会计算,也不知道如何计算。

正因为不懂得正确计算,再加上短时间内看上去确实并没有多大改变,就很容易认为学习没价值,于是,放弃似乎就成为很理所当然的选择。

其实学习是这样一件事,它跟搬砖不太一样,搬砖的工资是日结的,而学习可能是按年或者是更长时间后一次性结给你的。只有结到你手上的时候,你才知道,哦!原来是那个时候我学了这个。更有甚者,是已经结到了你的手上,你都不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由于你运用了某些之前学到的思维方法。为什么感知不到?因为它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

我以减肥举例,肥胖是人类的天敌,这是我们经历了长时期的物资短缺时代所致,我们的基因为了保命,肯定得设定一个容易将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的机制。很多人会盯着模特的身材流口水,于是给自己设定一个每天跑10千米的目标,告诉自己,坚持三个月,我也能成为他!一天过去了,两天、三天……一周过去了,不仅双腿发软,看着自己的小肚腩也没有丝毫变小的趋势,于是往沙发上一躺,减肥之旅就这样结束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不会正确计算价值。如果上帝告诉你,只要如此坚持三个月,你确实能瘦下30斤,那么大多数人应该都能坚持下来。为什么?因为这时候你开启的计算模式是这样的,90天瘦30斤,那么每3天就能瘦1斤,于是你就不需要上秤了,只要每过3天告诉自己瘦了1斤,离更好的自己又更近一步就行了。

所以,当我们遇到那些“长期高回报”的事情时,就需要在心中创造一个虚拟的上帝,学会屏蔽模糊的感觉计算,开启精细化的计算模式。

比如,对一个坚持学习、坚持独立思考、坚持践行的人来说,10年以后赚到1000万元是一件概率不小的事。于是你可以开启精细化计算模式,年薪100万元,仅一天就能有3000元,这样你就不会因为现在每月只能赚到3000元而认为学习没用,反正你告诉自己每过一天挣3000元就行了。时间一定会在进入上一节图中的“快速增长点”之后爆发式回报给你,这样学习的价值就很清晰了,足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你提供足够的动力。

有人会说,赚到1000万元哪有那么容易?是的,允许怀疑,我只是给出一种计算方式,你当然可以将符合你的认知的其他事情、其他日子、其他金额替代进去。只要懂得什么样的事情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就行了,很多时候哪怕账面收入暂时没有增加,这也并没有什么,你可以将这份钱想象成你帮自己开个户头暂存了起来,一定会有一次性取出的那一天。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找到效率最高的变现点

很多人都在感慨,为什么自己学了这么多知识,都没有用武之地?于是,读书无用或者知识无用的想法自然就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其实,按照我们前面对知识的分类来看,只要你的知识是有效知识,又经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了等级提升,那么几乎都是有用的。其实,还有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寻找到知识最佳变现点的能力。

道理十分简单,一个人不可能不积累任何知识,但从知识本身到用知识提供价值,自然还有千万条路,找对属于你的变现价值最高的那条路,自然就是你能利用知识挣多少钱的关键。

当然,如果你学知识仅仅是为了精神享受,一点物质需求都没有,那么完全可以跳过这一节。但对多数人来说,知识除了能带来知识本身的满足感以外,若是顺道能用来改善物质生活,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事实上,不管你获取知识的初衷是什么,哪怕你再不愿意用知识来赚钱(有这样的人),你也或多或少被卷入了知识变现。因为知识不仅仅有理论知识,还有实践知识,就算你的工作只是枯燥的流水线般的体力活,至少换个人来做也得熟悉一阵才能胜任,那么你不正是在用你自己的实践知识或者经验知识赚钱吗?

然而,这样的变现效率显然是太低了。知识与知识之间可以进行组合,很多时候几个简单的知识相互串联起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组合效果出现,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知识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类型不同的区别而已,但变现模式,或者说好的变现模式,却不是人人都找得到的,这也是变现模式的重要性和难点高于知识本身的原因。不过知识组合也不是随意拿来就组,想要找到更高效的变现模式,主要看两点:

第一,别人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你的知识变现模式。这表明你的知识是否稀缺,变现模式是否能被简单模仿。

第二,你的知识变现模式是否有足够广的受众。

通过检验这两点,如果你的变现点和变现模式里有只有你才能完成的高附加值,或者是只有包括你在内的少数人才能搞定的核心价值,而很多人又很需要这项服务,那么哪怕你的这项知识组合中的每个单项看上去并不那么值钱,组合起来以后也能成为较佳的变现模式。

比如你是一个教英语的老师,你的这项知识技能看上去并不值钱,只能领到一点微薄的工资收入,哪怕加上课外辅导,收入依然有限。如果你会写原创文章,这依然不是什么很牛的知识技能,会写原创文章的人千千万,绝大多数只能偶尔投投稿,根本挣不到钱。

如果你不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而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割裂开来,那么就永远找不到更好的知识变现模式。你可以试着将这两项知识技能给组合起来,开一个公众号,然后让学生和学生家长订阅并帮你传播。这时,知识技能的稀缺性就体现出来了。你可以接一点英语相关的广告,也许接上几个就能比教一年书的收入多。更有甚者,可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建立起更大的在线课程平台,后面还有着无限的想象力。

所以,努力寻找自己现有知识的最佳变现模式,是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事情。别等待,现在就拿起纸和笔把自己拥有的知识技能都列出来,然后看看能不能组合出什么有意思的职业,或者能不能创造出新的服务形式。

网络时代的知识变现

不管你卖的是什么东西,迟早都要面对这个问题:“你是想卖得更贵,还是卖得更多?”

在网络时代以前,我们似乎没什么更好的选择。选择薄利多销的通常只是迫于同质化的竞争压力,一旦自己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有一点点差异化价值,我们可能马上就会选择提价,也就是选择卖得更贵。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地域限制,无论我们所处的地方看起来多么繁华,人流的天花板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卖得再贵,终究也要跟区域的消费水平相一致,所以很容易就到达了价格的天花板。

不过自从有了网络之后就不太一样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网红教师,一场付费授课就能挣上万元。是他教得特别好吗?也许吧,但市场容量的大幅扩展才是关键。网络市场不是线下能比的,如果每人花一元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大家都心甘情愿。若是有一万多人同时听课,可不就是上万元了嘛。这事儿要搁线下得多恐怖,一万多人同时听课,相当于开演唱会的排场。网络跟线下最大的区别就是“边际”,线下到了一定的规模,边际成本的增长就会非常快,而网络则趋近于零。无论是给一个人上课,还是给一万人上课,你都只需要做这些准备工作,你都只是这么讲课,多增加多少人都无须增加额外的成本。

所以针对网络边际趋近于零的特点,最好的知识变现模式是什么?以增加人数为主,以提升价格为辅的变现模式(不断降价直到继续降价也不怎么增加人数了为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影响力变现”。

只要你的某一个方面可以真实地聚拢一批人围绕在你的周围,那么就可以说你在这个方面拥有影响力。影响力的中心和聚在中心旁的个体之间是层级关系,越靠近中心的人层级越高。层级高有什么好处呢?不仅中心作为最高层级可以向其他层级的个体输出价值来获取经济利益,那些靠近中心的人也同样可以向更低层级的个体输出价值来获取经济利益,比如某些更靠近明星的粉丝团团长,他们也可以利用明星这个中心来向其他粉丝提供服务,也有自己的变现模式。

在影响力时代,我们的目的不再应该以单次收入为主,而是应该降低售价,让更多的人知道你能提供他们需要的价值。此时,扩散才是比一时的收入更为重要的事情,让更多的人长期聚拢在你这个价值中心的周围。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基数大了之后,无论你提供多么普通的产品和服务,终究能找到有需要的人。虽然网络是去中心化的,但总会有那么一些结点,它们可以连接到更多的人,更像是去中心化结构中的中心。只要建立这样的中心,你的每一份知识价值都会被成百上千倍地放大,这才是网络时代知识的正确变现方式。

我们就是要先找到自己的影响力范围,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输出独特价值的点,以扩散而非挣钱为目标去向更多的人持续输出,努力成为这样的价值中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7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003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512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825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74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84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1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8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03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09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50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5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8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0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0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4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5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